中医伯伯姜有六兄弟,功效各不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健康,行善积德

姜在医药上的用途甚广,

但因炮制方法不同,

功用差别悬殊,

作为医生,不可不详加推敲。

否则,不但影响疗效,

更有损于病人。

今天咱就来学习“姜家六兄弟”。

(1)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无毒,散而不守。各地所产之姜皆可通用。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肺寒咳嗽。

此外,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临床应用

一是疏散风寒。生姜可以发汗解表,但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可用来治疗比较轻微的风寒感冒,或加在方中作为辅佐药物食用。轻微的风寒感冒,可以用生姜煮水,或加红糖,或配葱白,取微微发汗为效。同时,生姜也可以辅助治疗风寒引起的咳嗽,可以和陈皮、半夏、杏仁、紫苏等一起配合使用。

二是温胃和中,散寒降逆。生姜在中医上被誉为“呕家圣药”,就是说它的止呕效果非常好。如果脾胃不和引起的呕吐,用生姜打汁服用,特别是受寒引起的呕吐,效果更好。如果是胃热呕吐,可以配合黄连、竹茹等寒性药物一起使用。生姜亦可防治晕船、晕车、晕机等引起的恶心呕吐。中药炮制中,如果某些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比如姜制半夏、姜制竹茹等。怀孕期间的呕吐也可使用生姜止呕,但不宜过量,最常用的可将生姜切一两片含服,或可将生姜、橘皮洗净切丝,先炖煮10分钟左右,再加些红糖冲服代茶饮。比如在冬季,张仲景有一张治疗虚寒腹痛的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可谓药食两用的代表。

三是解毒作用。如吃了不新鲜的鱼蟹或肉食,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可取生姜浓汁服用。或误服了有些毒性强的药物,如半夏、天南星中毒,出现咽喉舌头麻木、呕吐,可用生姜汁冲服解毒。

生姜可内服,也可外用,比如捣烂或炒热外敷、生姜汁外擦等等。如治疗斑秃,即是用鲜生姜外擦脱发处。

另外,用热姜水漱口,预防口腔溃疡以及咽喉慢性炎症、牙周炎、龋齿;或用热姜水泡脚,预防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咳嗽等病证。

生姜的用处和用法很多,其实它的化学成分也很复杂,已经发现的有多种,主要有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三大类。现代研究实际上拓展了传统医学中生姜的使用范围,比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姜的作用非常多,除了抗炎、抗微生物、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改善脂质代谢、降血脂、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防辐射、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

虽然生姜主要是食物,功效多而适应性广,但也有一些注意点。由于生姜是温性的,一般的热证,无论实热还是虚热,均应慎用。体质属热者,热性病患者,阴虚火旺、经常潮热口干的人,痈疽疮疡,明显的炎症,高血压、糖尿病、痔疮热证明显等患者均不宜过食生姜。在干燥的秋季,也不大适合多吃生姜。另外,千万不要吃腐烂的生姜。因为烂姜会产生黄樟醚这种毒性非常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诱发肝癌、食道癌等。

另外,有人一定会问,既然生姜性温,那么如何理解“冬吃萝卜夏吃姜”呢?在夏季,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往往出汗多而胃口差,生姜能刺激味觉,促进消化,因此可以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又因为夏季炎热,食物容易变质,人们又往往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多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疾病,生姜可以解毒杀菌,温胃散寒,止痛止呕。这是以阳性药物防治因外热导致的阳气散失,正符合《黄帝内经》中所说“春夏养阳”的原理。相反,冬季人们往往会多吃温热食物及大补之品,运动也会减少,体内的阳气处于闭藏状态,容易瘀滞化热,因此吃萝卜可以下气宽中、清凉解热。实际上是用食物的特性来纠正由于气候导致的生活习惯的偏性。

还有,吃姜宜早不宜晚。因为生姜的性味辛温,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等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胃液分泌,因此晚上吃容易使肠胃兴奋,不利于睡眠,长期也会损伤胃肠道功能。

此外,生姜皮亦是一味中药,其性味辛、凉,有和脾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建议吃生姜后不要去皮,洗净即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生姜的功效。

(2)干姜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守而不散。以四川出产者为佳。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腹痛吐泻,为温暖中焦之主药;亡阳证;寒饮喘咳

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本草纲目》中记载干姜是用母姜所制,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它的性味是辛、热,比生姜更加燥烈,归脾、胃、心、肺经。一般每方用量在3-10克左右。

干姜的主要功效包括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治疗较为严重的脾胃虚寒证,见呕吐腹痛腹泻,多与党参、白术、高良姜等合用;或肺寒咳喘、痰多清稀,一般与麻黄、细辛、五味子合用。干姜与生附子同用,为张仲景治疗亡阳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冷休克)的代表配伍,有强心通脉的作用。

(3)炮姜

苦、涩,温。归脾、肝经,为黄土中炒过之干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出血证,如生化汤;腹痛、腹泻

在中药中还有“炮姜”,是姜的干燥老根的炮制品,用热砂将干姜炒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如果再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称为“炮姜炭”。炮姜的性味转为苦、涩、温,归脾、肝经,主要用于温中止痛和温经止血,可治虚寒性的腹痛、腹泻以及吐血、便血和崩漏。而炮姜炭更偏重于温经止血,是重要的止血药物。

其实,姜家这三位经常露面的兄弟,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

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各异。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圣药;

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4)姜皮

辛、凉。河南出产之水姜,干后可当生姜皮用。

和脾行水消肿

浮肿、腹胀、痞满,小便不利(为五皮散中主药之一)。

(5)姜汁

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6)煨姜

功可温运和中,辛散达郁,逍遥散中常用。取鲜姜切片,用三层草纸包裹后,再用水蘸湿,入火烧之,待草纸化炭后即成。

《本草纲目·菜部》对姜的作用可谓论述精详。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余》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猝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尿降火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8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