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个省市近期陆续传出“新布尼亚病毒”(newbunyavirus)染病病例,目前江苏、浙江、安徽都有民众感染这种病毒,今年至少已有62人染病,七人死亡。
浙江一家四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其中外公在户外工作,因被蜱虫叮咬最先感染,外婆、小李、大姨在照顾他时经人际间二次传播感染。
其中小李感染症状包括发热、腹泻、恶心呕吐,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血医院就医。据他描述,外公不久前出现发热、血小板低,后来去世;外婆也出现类似症状,正在抢救。
“我当时有各种传染病猜测,又觉得都不太像。”该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季淑娟告诉澎湃新闻,副院长俞云松教授提出可能是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次日,经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采血,小李被确诊为感染该病毒。
医院随即对小李进行对症治疗。季淑娟表示,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如果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
小李入院第三天,外婆宣告不治,大姨也开始发热,迅速出现急性肾损伤、急性胰腺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衰、肺部感染等各脏器衰竭症状。好在病因明确,经治疗渐渐好转。
小李外公是河道淤泥清理工,医生分析,他很可能在工作时被蜱虫咬到,感染了该病毒而未及时确诊,外婆和大姨、小李在照料时被感染。因为外公、外婆年龄大,免疫力低下,加之没有及时确诊,不幸去世。
小李告诉医生,其大姨在外公大出血时接触过血液,自己接触过外公的伤口分泌物。
“处于活跃期的新型布尼亚病毒也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俞云松教授表示,蜱虫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只要不与感染者亲密接触,做好防护,也不用过于担心会被传染,所以大家不必恐慌。
据介绍,蜱虫喜欢在树林、灌木丛、河道出没,每年5~10月是蜱虫叮咬高发期,因为这时大家穿得少,也喜欢到户外活动。
40℃高热、咳嗽乏力、血小板减少…,医院就诊后,发现自己竟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网络配图
今年以来,南京的王医院接诊的第37位感染者。
“感染病毒后,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迅速减少、白细胞减少,最终导致患者体内出血(脑出血)或多器官衰竭。”医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说。
新型布尼亚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来源: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采茶时,蜱虫叮咬导致感染今年65岁的王女士住在南京市溧水区,家里有几亩茶园。在一次采茶之后,王女士感到身体不适,几天后就开始发烧,最高温度一度达到40℃,并伴随畏寒乏力的情况。
医院,医院诊断显示——
当时王女士血压偏低,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不久后又出现咳嗽咳痰、脉氧下降症状,但就是查不出原因,情况十分危急。随后,王女士医院感染病科,经过仔细检查,王女士竟被感染上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入院之初,王女士情况比较危急,心、肺、循环等多脏器功能衰竭。”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金柯介绍,专家就高度怀疑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
网络配图
夏季易发生,可人传人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并确认了一种新病毒。该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该病轻症患者多可自愈,重症患者常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这个病毒最早就是在河南蜱虫中发现的。”
作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专家,盛吉芳告诉记者,今年浙江也出现感染患者,有2例患者因感染该病毒死亡。
年上半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率先从河南省一份病人标本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布尼亚病毒。“蜱虫叮咬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盛吉芳介绍,因此,惊蛰以后,夏季这段时间,蜱虫滋生活动频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病例数也明显增加。
“除了蜱虫叮咬传播外,人传人也是有可能的。此前就发生过通过患者血液或粘膜接触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的案例。”
盛吉芳提醒,因此救治患者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应该采取必要预防保护措施。
“蜱虫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跃,好发于丘陵地带,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等环境中。”盛吉芳提醒,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避免儿童到荒草地、灌木丛里玩耍。一旦出现发热立即就医,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就要警惕是否感染病毒,立即有针对性治疗。
小贴士|进入蜱虫高发期教你如何防蜱(来源:沈阳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