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如何处理4张表教你搞定

HAOYISHENG导语

热性惊厥(fbrilsizurs,FS)是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年发布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制定的《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实用版)》。本文参照最新共识,进行了要点梳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如何鉴别单纯性FS与复杂性FS?

2.如何评估?需要完善哪些辅助检查?

因为热性惊厥是排除性诊断,应与以下疾病所致的惊厥相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中毒性脑病、代谢紊乱、急性中毒、遗传代谢病等。

3.如何急救处理?

4.FS应该如何预防?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实用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2(18):-.DOI:10./cma.j.issn.-X..18.

相关阅读

患儿先发热、后出现皮疹,病因是?

EB病毒(Epstin-Barrvirus,EBV)属人疱疹病毒,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ctiousmononuclosis)多数由EB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腺病毒等感染引起。

1.首先看1个病例

主诉:发热3天,伴全身皮疹2天。

患儿,男,4岁,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40.0℃,无抽搐,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局部无红肿,无咳喘,无呕吐,无腹泻,自行口服「阿莫西林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布洛芬」等治疗,效果欠佳,体温反复,2天前患儿全身出现皮疹,表现为全身泛发大小不一的红斑,稍隆起,多数皮疹融合成片状,无瘙痒,皮肤无瘀斑,无肿胀,外院考虑「麻疹样红斑型药疹」,予给予甲强龙、抗过敏药物等对症治疗2天,皮疹缓解不明显,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查体:T39.5℃,急性热面容,神清,精神可,颈部触及多个直径约0.5~1cm大小淋巴结,呈串珠样排列,口腔黏膜未见科氏斑,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脏肋下3cm,脾脏肋下1.5cm。

辅助检查:WBC15.57x10*9/L,RBC4.91x10*9/L,PLTx10*9/L,N19.1%,L62.7%,CRP13mg/L。

皮疹如下:

入院第2天,患儿体温波动于37.5~39.5℃之间,无寒战及抽搐,全身皮疹部分融合成片状,不伴有瘙痒,皮肤无瘀斑。完善颈部彩超示双侧颈部皮下及右侧耳后探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回声,其中一处约9.8x4.0mm,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完善EBV病毒抗体监测及嗜异性凝集试验,结果如下:

嗜异性凝集试验(+),异型淋巴细胞>12%。

最终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包括IM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4项。

(2)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1~3项中任意1项。

临床指标:①发热;②咽扁桃体炎;③颈淋巴结肿大;④脾脏肿大;⑤肝脏肿大;⑥眼睑水肿。

实验室指标:①抗EBV-VCA-IgM和抗EBV-VG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阳性;②抗EBV-VCA-IgM阴性,但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③双份血清抗EBV-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④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0x10*9/L。

3.为什么要进行EBV抗体检测?

(1)EB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原发性EBV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EBV原发感染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情况下结合抗VCA-IgM、抗VCA-IgG和抗EBNA-IgG3个抗体的检测结构可以区分EBV原发感染和既往感染。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哪些?

双眼睑水肿:多在早期出现。

肝脾大:30%~50%患者出现肝大,可伴有肝酶升高及黄疸,少数患者可有重症肝炎表现;50%~70%患者伴有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有脾破裂,病程第3周开始回缩。

皮疹:病程4~6天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可持续1周左右,皮疹消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神经系统综合症:包括吉兰巴雷综合症、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脑脊髓炎等。

其他:可出现其他系统受累表现,如肺炎、心肌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有哪些?

6.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注意哪些?

(1)EBV感染时,如给予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后会发生药疹,通常在用药1周左右出现。

(2)EBV感染时会出现白细胞反应性增高,而非细菌性感染,在治疗时,如有确切的感染指标,酌情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无症状咽部链球菌携带者,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

(3)对于传单的患儿,慎用阿司匹林,可能会诱发脾脏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4)对于无并发症的病例,不应使用激素。

(5)传单患者外周血中EBV载量在2周内达到峰值,随后很快下降,病程22天后,所有EBV-IM血清中均检测不到EBV核酸。因此,咽拭子或唾液标本不适合进行EBV-DNA检测。

7.为什么容易发生误诊?

发病早期,患儿表现为发热、咳嗽、咽部充血等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易误诊为常见病、多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咽峡炎。

临床中忽视了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的规律性。

部分患儿以罕见症状为首发症状出现。

因皮疹的非特异性,也有药物超敏反应综合症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你可能还不知道的5个问题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可是,您真的了解这两个药吗?

1.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退热药吗?

(1)布洛芬(Ibuprofn)

和萘普生一样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对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但在常规治疗剂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

(2)对乙酰氨基酚(Actaminophn、Paractamol)

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Panadol、Tylnol、Fortolin等都是这类药物,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作用极弱(可能与药物对机体不同酶的敏感性差异有关),对凝血机制无影响。

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里都有它的存在。

2.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从而达到使发热者退热、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等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是无影响的,不会使其体温降低。

两者的退热效果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单次剂量的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后半小时比布洛芬更明显。

3.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热药安全吗?

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

儿童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耐受性都是差不多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儿科医生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不要随意使用,如实需使用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来综合计算(其中体重是优先考虑的)具体的给药量,应避免用药过量和用药过频。

4.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1)布洛芬的副作用

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等,一般都较轻微。

另外,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1%,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约1%~3%。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2)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反复多次的应用,超剂量所致,同时由于混合了病毒感染的因素,易引起肝炎。

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治疗剂量仅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不良反应,少数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但若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尤其是高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转氨酶增高,但未见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报道;超剂量使用可导致肝功能明显异常,有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

5.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禁用。

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的患儿需慎用。

脱水或水分补充不够等低血容量的患儿使用布洛芬退热可增加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另外,罹患水痘的患儿使用布洛芬则可增加A组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发生过敏,但<5%的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可能会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服用剂量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否则可能引起头痛、呕吐、倦怠低血压及皮疹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轻至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儿应慎用。如果患儿出现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试。

如果伴有持续的呕吐、腹泻或液体摄入不足,出现明显的脱水者需及时处理,积极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如患儿出现囟门下陷、口唇干燥、眼眶下陷、少泪、虚弱等时意味着已经脱水了。若发现患儿具有脱水征时应注意补液,对于正处于哺乳期的患儿来说,最合适的液体就是母乳。

大家都在看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用药

万万没想到的发热病因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收藏:八步教您破解发热症状!

儿童溺水急救,你们做对了吗?

儿童发热抽搐,要警惕这两种疾病!

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这两个表格就够了!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fsxxjy/7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