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春秋两季发病为主。致病病原体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其中又以B组柯萨奇病毒最为常见,与其所具有的较强的嗜心脏特性有关。
一、致病机理
致病过程早期是病毒及其毒素直接损伤心肌组织,第2周后以免疫反应对心肌损伤为主,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加,当心肌缺血、缺氧,炎症或发生再灌注时,组织抗自由基酶系统活力下降,不能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自由基生成增多,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心肌细胞损伤加重[1]。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较为隐匿,一般在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数天或2-3周后发病,症状不明显,如小儿年龄较小无法表达,则不易被发现,仅会有如下表现:(1)体温正常,上呼吸道症状已控制但面色灰白,口唇青紫;(2)与既往相比,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懒动;(3)安静状态或睡眠时,脉搏60次/min或次/min,或脉搏搏动几次后出现较长间歇。
三、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改变是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指标之一,其中又以CK、CKMB改变意义最大。健康人血清中CKMM占94-96%,CKMB占5%以下,若血清CKMB异常升高则提示心肌受累,一般认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是血清CKMB大于6%[1]。心肌损伤的另一个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临床实验室指标是心电图异常,因此如果小儿出现QRS低电压或电压偏低,在排除肺气肿、心包炎等后不能排除心肌炎的可能。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同时小儿合并有病毒感染史,应做其他相关检查以除外或确诊病毒性心肌炎。
四、治疗方案
目前对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以休息、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为主,同时一些新疗法也开始逐步应用。
1、休息。特别在发病急性期,应让患儿充分休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促进心肌病变的修复。无并发症者应休息1个月,合并心力衰竭者应休息6-12个月至症状消失。
2、饮食调节。严格遵照低热量的原则,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心功能代偿良好的患儿可予普食或低盐饮食。心功能代偿不全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限制水、钠摄入。水肿患儿水摄入量应mL/d。
3、药物治疗。给予促进心肌代谢和供心肌修复的药物,如大剂量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辅酶Q10等。伴心律失常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用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伴心力衰竭者,可使用强心剂、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
4、新疗法。外源性给予免疫球蛋白能够补充IgG、IgM、IgA等免疫活性物质并增强体液免疫应答,有利于病毒的清除,高瑞波[2]等发现,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免疫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能够更为有效地减轻心肌损伤、抑制心肌重塑及炎症反应。环磷腺苷属于蛋白酶激活剂,能有效地促进腺苷环化酶对三磷酸腺苷的作用,从而产生核烯酸衍生物,使得细胞内物质代谢与生理机能调节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所好转,张淑冬[3]等发现,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促进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发挥,优化治疗效果。传统医学研究中发现葛根素可通过抑制炎症、提高抗氧化能力以减轻患者心肌损伤,提高治疗效果[4]。
五、预防措施
1、作息规律,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2、饮食应合理适量,营养均衡,口味宜清淡;
3、减少病毒感染机会,注意个人卫生,重视预防接种工作;
4、预防感冒。
参考文献
[1]王宇波,武英凤,侯金香.小儿病毒性心肌炎[J].中国实用医药,,5(10):67-68.
[2]高瑞波,江红.大剂量VitC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4(4):-.
[3]张淑冬,赵佳.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7(4):.
[4]张黎静,黄峥嵘,万晓群,等.葛根素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32(6):.
沐宇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