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4月6日晚间,医院宣布:作为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中的成员之一,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於1月25日(庚子年正月初一)奔赴湖北抗疫,在湖北黄冈战斗了近两个月时间后,於3月21日随山东第一批医疗队员离鄂返回济南、并於本月4日隔离期满,在集中隔离期间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故已拟于5日上午返家休息,不料却在5日当天早晨突发心跳骤停,经全力抢救无效而於6日18时58分不幸逝世。(详见4月7日的《财新网》以及同日《中国新闻周刊》的相关报道)
由于“在集中隔离期间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缘故,张静静同志的死因与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但相关核酸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的可能性有关?
请看以下几例相关病例简介:
李秋月医院一名内科护士,1月17日开始出现乏力、低烧等症状,随后於1月19日做了首次CT检查。当检查报告出来、结果显示的是:“左肺下叶感染病变样”时,她还与同事调侃:“这就是普通肺炎,住院两天就能回来上班了”,随即被收治住院。
出人意料的是:入院第二天,她即开始高烧不退,接连两次CT检查都发现她肺部感染较前明显增大,可由于其间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她并未成为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
于是,李秋月顶着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身份前后住了20医院,出院时她收到的相关诊断是“病毒性肺炎”。但没想到的是,2月29日,医院复查再次做了核酸检测,考虑到要捐献血浆,还主动要求查了血清抗体,结果核酸检测还是阴性,抗体检测却查出了IgG和IgM双阳性。这表明,李秋月此前三次的核酸检测阴性,都不能排除假阴性的可能。
通常IgM是指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由于它是人体接触病毒后产生的第一种免疫球蛋白,因而被作为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而IgG则是指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提示患者已经获得病毒感染。简而言之,IgM抗体是病人新近感染病毒的指标,而IgG抗体则是患者既往感染过病毒的标志(既可能是患者感染病毒后已经进入了恢复期,也有可能是病人已经完全痊愈、但抗体仍然存在)。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但凡检测到抗体阳性,则至少意味着患者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与李秋月情况相类似的,医院外科医生陈平。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自2月7日开始发病,当时CT显示为“左下肺小斑片状感染”。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他被建议自行回家隔离,但隔离期间感染加重。2月20日的一份病历显示,陈平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其中的问号表示疑似并未确诊。但他先后四次接受的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3月5日,医院安排感染的职工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的通知。第二天,医院做了检查,医院检验科通过短信发来的结果:IgM阴性、IgG阳性。这表明他应该既往感染过新冠肺炎、已经处于恢复期,但血液内依然能检测到病毒抗体。
从以上的病例可以证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具有灵敏度受限、即假阴性存在的可能。
所以,张静静护师在隔离期间的三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她可能曾经得到过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考虑到张静静护师在整个抗疫期间因疲劳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出现机体过度虚耗的可能,她的骤然去世不能摆脱系因感染新冠病毒却无症状、但因病毒感染后引发病毒性心肌炎而导致发生猝死的可能性。
有鉴于此,所有已经撤离武汉的援鄂医护人员均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完)
庚子年三月十六(年4月8日)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