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A4型题都是单选题,约占40分。而案例分析题为不定项选择题,约占60分。
下面,给大家详细的解析一下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是大家公认比较难的一个版块,很多考生面对这个版块不知所措,别急,且听小编详细讲解:
1.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实行计算机人机对话考试形式。
2.专业实践能力总分分。其中,案例分析题题量不多,可能在5道题左右,但是难度较高。
3.每个案例题下设若干个提问(子题),每个提问可有5~12个备选答案。
4.案例分析题主题干一直位于屏幕上部,在子题没有结束之前始终存在。考试单向性原则——“只可前进,不可回退”。每道案例分析题,只有完成前一个小题才能看到下一个小题,并且在确定进入下一问题后,不可对前面问题进行查看和修改。
5.扣分机制:扣分机制略显不同,多选、错选、少选都会扣分,举例:正确答案为ABCD,若每一个选项都是1分,共4分(真实考试会有主、次选项之分,主选项分值高一点,但是为了大家方便理解,以下每一个选项都是按1分举例)。若考生作答ABCDF,则得3分——因为多选,ABCD作答正确得4分,但F多选,需倒扣1分,故得3分;若考生作答ABF,则得1分——因为错选,AB正确,得2分,F错选倒扣1分,故得1分;若考生作答ABC,则得3分——因为少选D选项。考试也会出现个别题目有无效选项,就是可选可不选,这种的,大家也不用慌乱,无效选项不得分、不扣分。
总之,这个案例分析题需谨慎作答,综合性极强。做题时应将自己置身于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患者,应从哪方面进行考虑。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要注意规范化的操作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平时的习惯而疏忽规范的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小编看出一个“小秘密”——若确实对某一个选项没有把握时,就不写,不然容易错选而倒扣分。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案例分析题又称不定项选择题,这个题目的意思是答案选项个数不定,也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多个,所以,一定要注意选自己有把握的。
全科医学考试部分必备知识点:1-5
必备知识点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处理要点
(1)全身应用足量抗菌药物。
(2)局部先用3%双氧水清洗净外耳道脓液,然后再应用抗菌药物消炎滴耳剂,如环丙沙星滴耳剂、氧氟沙星滴耳剂。
(3)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以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于咽鼓管的通气引流。
必备知识点2:梅尼埃病又称膜迷路积水,系内耳膜迷路水肿导致的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鸣为主要表现的内耳疾病。一般为单耳发病,青壮年多见。
必备知识点3:全科医学是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全科医学的主要特征有:整体医学观、现代服务模式、独特的方法与技术、突出的服务优势、高度重视服务艺术。
必备知识点4:生理状态下,正常体温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并且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时间亦略有波动。如老年人因代谢低,体温略低于青年人;妇女月经期或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剧烈运动、进餐、精神紧张等体温也略有升高。一昼夜间,下午体温又略高于清晨,但体温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必备知识点5:心绞痛常为压榨样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可向左肩、左臂内侧及下颌部放射,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肌梗死的疼痛持续较久,为数小时至数天,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有时可呈急腹症表现;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呈动态演变,坏死性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为其特征。
全科医学考试部分必备知识点:6-10必备知识点6:咯血的病理生理简述如下:
1.由于各种有害物质对血管的直接损害或某些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血管,使肺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血管进入肺泡而随痰液一起排出体外。
2.由于炎症、结核及肿瘤等侵蚀小血管,破坏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使部分血管壁薄弱而形成小动脉瘤,一旦肺血管内压力突然升高,可致血管破裂而出血。
3.由于二尖瓣狭窄引起肺部瘀血以及支气管黏膜下层静脉曲张,使血管容易破裂而出血。
4.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在咳嗽等因素诱发下,产生症状性肺出血。
必备知识点7:水肿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1.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当毛细血管压力大于组织间液时,液体则由血管进入组织间隙;而组织液回流与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有关,当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间液时,液体从间隙回流入毛细血管;当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时,间隙液体增多,形成水肿。
2.体内水、钠的潴留机体内水、钠的调节主要依赖肾脏。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则体内水、钠潴留,使血管内水、钠流向组织间隙,出现水肿。
必备知识点8:急腹症的处理原则
(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维持其生命体征。
(2)根据疼痛程度选用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2或强痛定,如明确为胆绞痛或肾绞痛,可给予度冷丁肌注。
(3)抗感染,防治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
(4)有手术指征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必备知识点9:血管性头痛呈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痛、胀痛或牵扯痛,常因疲劳、紧张、饮酒、进食某些食物、药物诱发,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两侧或前额、眼眶部的剧烈头痛,伴呕吐,可有短暂的先兆症状:闪光、暗点、偏盲、肢体感觉异常、轻瘫及失语等,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必备知识点10:昏迷有轻、中、深度之分。①轻度昏迷表现为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表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和吞咽反射等可存在。②中度昏迷则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③深度昏迷表现为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瞳孔反射消失。
多种类型班次辅导可供选择
全科医学考试部分必备知识点:11-15必备知识点11:成人Still病:发热、皮疹、关节炎是本病三个主要症状。可以累及单关节或多关节,以膝、腕等大关节为主,不对称,为反应性关节炎,很少留有后遗症。有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
必备知识点12: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症状是对侧发作性单侧肢体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瘫。其他的症状还有对侧单侧肢体或半身感觉异常,对侧偏盲。特征性症状为眼动脉交叉瘫,Homer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平衡失调偶伴耳鸣(内听动脉受累)。特征性症状有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globalamnesia,TGA)、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意识障碍伴双侧瞳孔缩小、一侧或双侧面部麻木、咽部麻木、交叉性感觉障碍、复视、眼外肌麻痹、交叉性瘫痪。
必备知识点13:脑栓塞
1.以青壮年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局限性神经缺失症。大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发展到髙峰,即刻发病,是发病最急的脑卒中。
3.临床表现为完全性卒中,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栓塞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压高、昏迷和抽搐发作。
4.发病后数天内进行性加重,或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5.约4/5的脑栓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出现偏瘫、失语和癫痫,瘫痪多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下肢较轻。1/5的脑栓塞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表现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瘫和四肢瘫等。
6.多数患者合并继发性出血性梗死,而症状并无明显加重,特别是在发病一周内。
7.大多数患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梗和各种手术史。
8.头颅CT及MRI可以显示脑栓塞的部位和范围。头颅CT在发病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发生出血性梗死时可见在低密度的梗死区出现一个或多个高密度影。
必备知识点14:脑出血常见部位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
(1)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全部60%,系豆纹动脉破裂所致。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出血量大时可有意识障碍。
(2)丘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对侧偏瘫;深浅感觉均有障碍;特征性眼征,如上视障碍或凝视鼻尖、眼球偏斜或分离性斜视;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可有运动性震颤、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可有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
必备知识点15: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爆裂样、局限性全头痛;恶心呕吐;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血性脑脊液;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以及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为特异性诊断;一般无局灶性脑体征。
全科医学考试部分必备知识点:16-20必备知识点16: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又称大发作,包括三期,为强直期、阵挛期和痉挛后期。在强直期,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患者跌倒在地,下肢呈强烈伸直,强直期大约持续1分钟后患者进入阵挛期;在阵挛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反复收缩和松弛的交替,在这一时期,患者可以出现大小便失禁,阵挛期通常持续2~3分钟,此后患者可能仍会意识不清并将持续一段时间;到痉挛后期,患者将逐渐恢复意识,可能出现头痛、意识模糊、疲乏。发作后出现一过性偏瘫(Todd瘫痪)提示病因为局限性脑损伤。
必备知识点17:老年性痴呆早期表现
记忆障碍是典型首发征象,先是近记忆障碍,当天的事、刚做的事或说的话不能记忆,常只被家人注意到;随后远记忆力也下降,由于记忆不清而捏造和虚构事物。
认知障碍:表现为学习新知识及社交能力下降,口语量少,交谈能力下降;计算力减退,表现为算错账,付错钱;视空间障碍表现为穿衣手不能伸进袖子,迷路或不认家门;不能进行正常工作或家庭理财。
必备知识点18:常用降压药物利尿剂:
包括双氢氯噻嗪、氯噻酮、吲达帕胺(寿比山)等。为临床抗高血压的一线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轻度高血压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用药初期机制为通过排钠排水,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机制:①排钠使血管壁细胞内钠量减少,再通过钠-钙交换使胞内钙含量减少,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而达到降压的目的;②细胞内钙减少可使血管平滑肌对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③可诱导动脉壁产生扩张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腺素等。应注意其副作用,尤其是低钠、低钾和低血容量等,长期应用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