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眼科医生突然离世,
猝死发生前该怎么防
6月30日,一名优秀眼科医生的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大量的惋惜和对猝死的热议。然而,事件过后,猝死的危害,就像以前的猝死事件一样,会被人们渐渐淡忘,直到下一起猝死事件发生……
猝死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发生在健康人身上已经司空见惯,猝死事件发生后,除却留在亲人身上的伤痛,似乎并没有让更多的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留意。
今天,我还看到一篇文章“北京32岁医生不幸离世,猝死的抢救有时候由不得医生……”讲的是猝死急救普及不足的问题,这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猝死的抢救由不得医生,那猝死发生前的预防呢?
一篇名为“心脏猝死并非不可预料,超过半数有先兆症状”,的文章中提到:“近期,JACC发文称,多数心脏骤停事件有先兆症状,如果能够正确识别,就可以使抢救过程加速,挽救更多的生命。
……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者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
……
美国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半数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状,胸痛最常见,其次是呼吸困难、晕厥、心慌。但仅21%呼叫了救护车。呼叫了急救系统的病人有32.1%可以活着出院,而没有呼叫急救系统的病人生存率仅为6%。”
似乎是:如果患者出现前驱症状就呼叫急救系统,那活下来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猝死患者没有被救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患者没有呼救急救系统。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想来却也未必尽然。
就像今天发生的眼科医生猝死事件一样,医生早已是猝死的高风险人群,记得曾有过一周内3名医生连续猝死的报道,其中还有心脏专业的医生。难道医生在猝死前都没有前驱症状吗?我想不会的。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呼叫急救系统呢?我想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猝死前的先兆”。
如果连专业的医生(包括心脏专业的医生)根据这些症状都无法判断猝死的风险,那如何让那些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根据这些前驱症状能够认识到自己要发生猝死并且去呼叫急救系统呢?当然,如果这些先兆症状能够得到足够重视,也许对预防猝死是有好处的。
看看猝死前可能出现的先兆症状都有哪些: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心慌、心悸、乏力等等太缺乏特异性了,每一种先兆症状都可以发生在几十种、甚至更多种疾病的患者身上。假如,每个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都去呼叫急救系统,恐怕又有不知道多少奋战在急救一线的医生要发生猝死了!
面对频发的猝死事件,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也不尽然。
自年Kuller等人提出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概念,50多年过去了,尽管我们目前没有已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对于心脏猝死的共识还是有的,那就是猝死多发生在心脏负担增加的情况之下,医院急诊科教授孟庆义总结的“喝多了、吃撑了、憋大便、发脾气、熬太晚、练过头等等”。
年重庆大学肖守中教授所在的团队,用六只会游泳的兔子的疲劳试验告诉我们,兔子是会被累死的,尽管它们没有高血压,也没有心脏病,有3只兔子在多次重复的力竭试验后猝死了,和人的猝死事件极其相似,是心脏极度疲劳导致了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心脏猝死绝大多数是由室颤引起的,室颤通俗一点讲就是心肌痉挛性收缩(或是叫做心肌抽筋),就像足球运动员持续奔跑后发生的小腿肌肉抽筋一样,是在肌肉重度疲劳的基础上发生的。
近期有关心脏疲劳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1、心脏性猝死患者在发生猝死前普遍存在严重的心脏疲劳状态;
2、通过心脏疲劳测试技术发现的高风险人群,1年内心脏猝死发生率25%,是大众人群心脏猝死发生率41.8/10万的倍;
3、心脏疲劳测试正常的人群(无论是否患有疾病),1年内心脏猝死风险为“零”。
从目前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心脏疲劳似乎是心脏猝死发生的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目前的研究样本数量还不足够大,这种有关心脏疲劳的测试尚没有普遍应用于常规临床测试。
在此简单的为大家普及一些与心脏疲劳有关的概念和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意见,即使是对于检测项目的质疑,对于项目后期的研究也会大有裨益。
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是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起到了血液泵的作用,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保障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肌肉组织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都会产生疲劳现象,最常见表现为乏力,肌肉收缩力量的减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肌收缩力量变化的分析,来评价心脏的疲劳程度。
心脏疲劳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一般会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工作强度太大: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心脏心腔内的压强只有在大于血压时才能把血液射入动脉血管,运送到身体各部。因此,血压越高,心脏的工作强度就会越大,心脏也就越容易产生疲劳。就好比一个人挑公斤的担子要比挑50公斤的担子容易累是一个道理。年刘建一教授对例初诊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疲劳测试结果显示:35.9%的高血压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脏疲劳现象。
2、工作数量多:心率越快,心脏的工作数量就会越多,也就更容易产生疲劳。当然,由于每个人心脏的能力不同,能够承担的的工作的数量也就不一样。就像考场上的考生,50道试题,2个小时的考试时间,能力强的考生A用不到一半的考试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试题(50题/小时),而能力差的考生B到考试结束也答不完一半的试题(12.5题/小时)。25题/小时的答题速度,对于考生A不会有疲劳产生,而对于考生B则已经筋疲力尽了。心脏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致疲劳心率,同样是85次/分的心率,对于工作能力强的心脏不会产生疲劳,而对于工作能力差的心脏所产生的疲劳可能是致命的。当然,心脏的工作能力也像参加考试的考生答题能力一样,通过合理的干预和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升的。
3、能量供给不足:比如糖尿病或者冠心病患者,由于能量代谢的异常或心肌缺血,导致心肌能量供给不足,就好像一个人饿着肚子去工作,当然要比吃饱喝足去工作容易产生疲劳。
4、心肌损伤: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心肌病等。就像人感冒了以后,即使在充足的休息状态也会感到全身乏力一样。
心脏疲劳会有哪些表现呢?
心脏疲劳并不像骨骼肌的疲劳一样容易被人感知,即使能被感知到,心脏疲劳的表现大多是非特异性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猝死前的先兆症状一样。因此,一个人是否存在心脏疲劳现象和心脏疲劳的严重程度都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的检测才可以确定。
也有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监测自己的心脏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即使这种简单的方法也离不开仪器的检测。首先在佩戴一个动态心电采集设备的条件下,快速步行5-10分钟,通过对动态心电数据的分析得出受检者的致疲劳心率(在没有接受药物和专业的运动康复训练的条件下,致疲劳心率是相对稳定的),接下来只需要佩戴一只可以进行心率检测的的手环,就可以简单的测一下自己的心脏疲劳程度了,通常24小时平均心率小于致疲劳心率,可以初步确定心脏没有严重的疲劳现象。如果可以在心率持续超过致疲劳心率时设置报警提醒,及时调整工作状态或休息,则可以缓解心脏疲劳的累积,避免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
心脏疲劳大多时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所以,通过心脏疲劳的检测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就可以发现存在猝死风险的高危人群,合理的提前干预就可以避免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当然,也会有急性发作的心脏疲劳,多出现在持续发热之后,有相对典型的表现:
1、发热的患者心率都会增快,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快10次/分左右。在发热的缓解期,体温恢复正常,心率也回复正常。如果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以后,心率仍然维持在较快状态难以恢复,应该警惕急性心脏疲劳累积现象的存在;
2、发热的患者在发热期间都会存在较重的的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中毒症状。如果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以后,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的中毒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难以恢复,应该警惕急性心脏疲劳累积现象的存在。
心脏康复是提高心脏工作能力,缓解心脏疲劳
降低心脏猝死风险的有效方案
胡大一教授从年接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来,积极推行的心脏康复方案(心脏康复五大处方)已经逐步被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1、药物处方:合理的药物调整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2、运动处方:适宜的运动要建立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上
3、心理处方:高度重视心脏病患者心理问题
4、营养处方:平衡膳食,补充营养同时控制体重
5、戒烟处方:技术戒烟和劝诫双管齐下
愿天下人都能拥有一颗不疲劳的心脏
远离心脏性猝死。
文字/北京心脏疲劳测试中心陈国柱
排版/ZR
校对/余运西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