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系由细菌感染、浓缩的胆汁,或反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等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本病中90%以上是由于结石梗阻胆囊管,造成胆汁引流不畅,胆囊膨胀、组织坏死,可同时继发细菌感染。全身性细菌感染、蛔虫携带肠内细菌钻入胆道等亦为致病原因。
本病中医诊断为“胆瘅”。多因湿热邪毒壅积于胆,胆汁及气血郁滞而化热而致。是以右上腹疼痛、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
今日药膳·急性胆囊炎?荠菜汤?功效健脾利水和胃。适用于湿热内蕴型急性肝炎、胆囊炎早期。
原料荠菜、蜜枣各50克。
制法荠菜洗净、切碎,蜜枣去核,加清水适量,熬成汤液,至荠菜、蜜枣如泥状时停火即可。
服法调味后服用,每日1剂,分2次服。
?金钱草饮?功效清热利尿,解毒消肿。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早期。
原料金钱草15~60克(鲜品~克),白糖适量。
制法把金钱草洗净、切成段,加清水熬成液汁,加入白糖即可。
服法代茶饮
?冰糖藕粉?功效健脾补虚,养血生津。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早期。
原料藕粉30克,冰糖10克。
制法将藕粉和冰糖加开水调匀即可饮用。
服法代茶饮,每日数次,频频饮之。
?陈皮山楂饮?功效健脾消积。行气止痛,补中润燥,解毒生津。适用于急性胆囊炎。
原料陈皮、山楂、鸡内金各克,乌梅肉6克,蜂蜜少许。
制法陈皮、鸡内金焙干、研成粉末,山楂肉、乌梅肉捣烂如泥。4味与蜂蜜共放入容器中调匀即可。
服法开水冲服,每日1次,长期坚持服用。
?冬瓜汤?功效利水退黄。适用于急性胆囊炎。
原料冬瓜皮60~90克(鲜品加倍)。
制法加水熬煮,取汁去渣。
服法每次1碗(约毫升),每日胃3~4次。
专家嘱咐·急性胆囊炎1.每日应少食多餐,仍需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摄入量。
2.短期可食用含糖类的流质饮食。随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予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食。
3.忌食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牛奶、萝卜、苤蓝、洋葱等。
4.禁饮酒。
5.忌食引起胃液及胰液分泌的食物,如肉汤、鸡汤、牛奶、蛋黄等。
今日疾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为最常见的胆囊疾病。
本病中医诊断为“胆胀”。多因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是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今日药膳·慢性胆囊炎?曲米粥?功效健脾化痰,行气化瘀。适用于肝热蕴盛型慢性胆囊炎。
原料神曲12~15克,山楂5克,粳米50克,鲜竹沥、白糖各少许。
制法先将神曲捣碎,加水煎熬15分钟,用纱布滤去渣,取药汁与粳米煮成粥,将熟时加入山楂肉,在食用时可加入鲜竹沥和白糖少许。
服法宜温服,1周为1个疗程。
?乌梅饮?功效健脾养胃,生津止渴。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慢性胆囊炎。
原料乌梅5枚,粳米50克,橘汁、白糖各适量。
制法乌梅洗干净,粳米淘净,一并放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成稀粥,服食时调入白糖即可。
服法食用时加入橘汁、白糖少许,代饮料频频服食。
?鸡骨草瘦肉汤?功效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湿热型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
原料瘦猪肉克,鸡骨草60克,红枣5枚。
制法将鸡骨草、红枣(去核)洗净,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把全部用料一并放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服法每日1剂,分早、晚服食,连服有半个月。
?蒲公英泥鳅汤?功效泻火解毒,清热祛湿。适用于湿热型胆道感染、胆囊炎。
原料泥鳅克,蒲公英、金银花各30克,生姜4片。
制法将蒲公英、金银花洗净;生姜成片;泥鳅活杀,去肠肚、内脏,用开水脱去黏液及血水,把全部用料一并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可。
服法每日1剂,分早、晚服食,也可随意服食。
?栀子粥?功效清热泻火,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
原料栀子6克,粳米50克。
制法将栀子碾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后放入沙锅中,加水煮成粥,将栀子末拌入其中继续煮10分钟即成。
服法分2次上、下午服食。
专家嘱咐·慢性胆囊炎1.应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猪肉等,限制食油量。
2.饮食应清淡,忌食辣椒、洋葱、萝卜等刺激性强、含粗纤维的食物。
3.忌少餐多量,应少量多餐,并多饮汤水,以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4.忌食产气和带气味的果菜豆类,以免加重腹胀。
5.当忌食辣椒、胡椒、花椒、桂皮等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
6.胆囊炎患者应禁烟、酒等。
旷惠桃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院内科学术带头人、首届名医。从医近40年来,勤奋治学,精研医术,通晓经典,深研《金匮》,精于中医,汇通西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熟知养生方法,擅长亚健康调理。
今天的药膳主题是,大家赶紧告诉朋友们,把旷惠桃教授介绍的药膳方加到平时的饮食当中去,有则治病、无则防病,简单、安全、实用~
?名医药膳?
点击疾病名称即可免费获得
脑血栓关节炎动脉栓塞老年性白内障血管性痴呆湿疹高血脂慢性胃炎贫血痛风颈椎病脑出血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高血压咽炎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糖尿病足跟痛老年性耳聋腰椎骨质增生三叉神经痛类风湿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糖痔疮结膜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牙龈炎痤疮(青春痘)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眼病偏头痛胆结石哮喘动脉硬化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胃肠炎荨麻疹尿石症(尿路结石)肺结核胰腺炎病毒性心肌炎肺炎病毒性肝炎乳腺增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甲亢、甲减肾小球肾炎肥胖症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失眠癫痫面神经炎(面瘫)帕金森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带状疱疹阑尾炎脂溢性皮炎肠梗阻冻疮慢性前列腺炎银屑病尿路感染白癜风肛裂肛瘘胃下垂骨折前列腺增生青光眼近视中耳炎鼻出血牙痛直肠脱垂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白血病乳腺癌膀胱肿瘤鼻咽癌骨肿瘤淋巴瘤卵巢肿瘤股骨头坏死急性腰扭伤视神经萎缩单纯疱疹耳硬化症斑秃心衰(心功能不全)上呼吸道感染肝硬化肺气肿蛔虫病
本文由“健康长寿之家(ID:jkcszj-)”编校发布,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合作请后台留言。本文建议配方、方法为基本方,具体请遵医嘱。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长寿健康秘籍↓↓
轻轻一点,健康生活由您掌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