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人员对危急值临床意义的认识,7月11日下午,医院护理部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危急值的临床意义及报告处理流程,本次培训由护理部孙桂英主任主讲。
一、定义:
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临床常用危急值
(一)检验科“危急值”:血常规、凝血像、生化系列、血气分析
1、血常规危急值:
1)白细胞(WBC)
正常值:成人:4-10×/L
危急值:2.0×/L;35×/L
临床意义: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白细胞降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
2)血小板(PLT)
正常值:-×/L
危急值:30×/L或>×/L
临床意义:
增加: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等。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性损伤、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3)血红蛋白(HB)
正常值:男性:-g/L
女性:-g/L
危急值:50g/L;g/L
临床意义:
增高:相对性增高:血浆容量减少,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各种贫血
2、凝血像危急值: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11-13s
危急值:40s
临床意义:出血风险高
2)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正常值:31-43s
危急值:s
临床意义:出血风险高
3、生化危急值:
1)血钾(K):是维持心肌细胞电活动稳定的主要因素
正常值:3.5-5.5mmol/L
危急值:2.50mmol/L;6.50mmol/L
低血钾临床表现:
①循环系统表现:心律失常:传导异常和节律异常,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心功能不全;低血压:
②神经肌肉系统:全身性肌无力,行走困难、站立不稳,肢体软瘫,甚至膈肌、呼吸机麻痹
③消化系统表现:表现为腹胀、便秘,严重时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④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病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无力,严重者精神不振、嗜睡、神志不清、昏迷。
⑤泌尿系统表现:可发生尿潴留,严重者肾功能损害5.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表现。
高血钾临床表现:
①循环系统表现:抑制心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音低钝,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舒张期心脏停搏。
②肌肉无力:动作迟缓,肌肉乏力、麻木、软瘫,从躯干到四肢,还可导致呼吸困难。
③中枢神经症状:表情淡漠、嗜睡或神志恍惚,甚至昏迷。
2)血钠(Na)
正常值:-mmol/L
危急值:mmol/L;mmol/L
3)血钙
正常值:2.25-2.58
危急值:1.50mmol/L;血钙3.50mmol/L
4)血糖(GLU)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mmol/L
危急值:2.20mmol/L;22.0mmol/L
临床意义:
血糖升高: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三多一少
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低血糖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心悸,肢冷,冷汗,手颤,腿软,周身乏力,头昏,眼花,饥饿感,恐慌与焦虑等,进食后缓解。
脑神经损害:表现为视力及视野异常,复视,眩晕,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
脑功能障碍、昏迷,持续低血糖不纠正,常不易纠正甚至死亡
心脏:诱发心肌梗死
5)血清肌酐(Cr)
正常值:男:44~umol/L
女:70~umol/L
危急值:umol/L
6)血淀粉酶(AMY)
正常值:80~U/L
危急值:U/L
肌酸激酶(CK)
正常值:男:38~U/L
女:26~U/L
危急值:0U/L
心肌肌钙蛋白(T)
正常值:0.02~0.13ug/L
危急值:0.5ug/L
4、血气危急值
PH值
正常值:7.35-7.45
危急值(7.10;7.60)
表示体液氢离子的浓度或酸碱度
2)碳酸氢根HCO3
正常值:22-27mmol/L
危急值:10mmol/L;40mmol/L
3)二氧化碳分压PCO2
正常值:35-45mmHg
危急值:20mmHg;60mmHg
4)氧分压PO2
正常值:95-mmHg
危急值:40mmHg(重度缺氧)
判断有无缺氧、缺氧的程度及是否合并呼吸衰竭
5)氧饱和度(SpO2判断机体是否缺氧)
正常值:95-98%
危急值:75%
(二)心电图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项目
可能引发的危险
心室扑动、颤动
猝死
图形室性早搏伴RonT
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
长Q-T间期
易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心房颤动伴预激
易恶化为心室颤动
心室率≥次/分的心动过速
易引起心室扑动、颤动而猝死
≥2秒的心室停搏
晕厥、发生阿--斯综合征而猝死
心室率≤45次/分的心动过缓
晕厥、发生阿--斯综合征
二度Ⅱ型及高度、三度房室阻滞
晕厥、发生阿--斯综合征
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图形
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三)医学影像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1、CT
①严重的颅脑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②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③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④脑疝
⑤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除外复查病人)
⑥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⑦急性主动脉夹层
⑧肺栓塞
⑨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⑩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2、X线
①一侧肺不张(急性)
②气管、支气管异物
③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
④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⑤急性肺水肿
⑥心包填塞
⑦食道异物?
⑧外伤性膈疝
⑨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⑩严重骨关节创伤:(1)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2)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3)骨盆环骨折。
3、超声
①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②急性胆囊炎考虑胆囊化脓并急性穿孔的患者;
③考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④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⑤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并胎儿呼吸、心率过快;
⑥心脏普大并合并急性心衰;
⑦大面积心肌坏死;
⑧大量心包积液合并心包填塞。
三、危急值的管理
1、危急值报告流程:
2、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记录内容:
医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医技科室电话通知病区护士或医师→被通知护士或医师在危急值登记本上记录并签字→通知主管医师→医师分析确认危急值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科主任→记录处置过程
①医技科室:
检查(验)日期、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验)项目及结果、电话报告时间(具体到分)、接电话人员姓名、报告者姓名、备注等
②临床科室:
日期、接电话时间(具体到分)、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验)项目及结果、医技科室报告人姓名、接电话者签名、汇报医生时间、医生签名、备注等
3、危急值处理流程:
检验人员发现危急值→检验标准等是否完善→检验人员电话通知临床,护士记录内容→护士及时通知医生,临床医生分析病情符合与否→如有疑问,留取标本复检→确定无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通知上级医师→治疗后及时复查,记录并复核结果反馈。
4、危急值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异常检验结果虽不至立即危及生命,但可能对生命带来威胁,也应考虑列入危急值范围,如淀粉酶测定等。
2)一类传染病病原体,突发性事件的相关检验(如群体性食物中毒)须考虑。
3)危急值及时报告及应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千万不能忽视。危急值一旦出现,必须迅速报告!
4)“危急值”出现后检验者首先确认检验过程是否正常。确认无异常即告知医护,了解病情及标本采集情况,如与临床病情相符,结果可以发出。
5)如果检验结果与临床病情不符或标本采集有问题,应重新采标本复查。
6)护士在接到危急值的报告后需准确记录,同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5、假性危急值产生的原因
机械性溶血抽血时负压过大、剧烈震荡
血液稀释在输液侧抽取血液
采血量过多或不足采血管负压不足、血管未充盈、血液中混有气泡
抗凝不充分血液内有小凝块抽血后未立即充分摇匀
放置时间过长抽血后未及时送检,使血液中一些酶失去活性
四、小结
临床医护人员,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两者的联系和沟通→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考
1.你的危急值登记本在哪里?
2.你接到危急值告知电话认真登记了吗?
3.你重视了吗?
4.登记后报告医师了吗?医师在危急值登记本上签字了吗?
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核心,临床危急值报告是监测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临床“危急值”是指患者在检查、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高度异常的、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边缘状态的检查结果。临床医师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改变患者的高危状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孙主任举例讲解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记录、报告及处理流程,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单。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危急值登记报告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为患者的救治工作赢得时间。
通过培训,加深了护理人员对临床“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及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