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男,40岁,汉族,已婚,身高cm,体重60kg,年7月16日入消化科住院。
主诉
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0+年,皮肤巩膜黄染6天。
现病史
20+年前,患者因皮肤、医院就诊,查乙肝两对半提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予以中药治疗后好转(具体检查结果及治疗不详)。此后,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自诉结果未见异常(未见报告)。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一般体力活动后即感双下肢乏力,休息后可稍缓解,无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进行性消瘦、双下肢水肿等,解黄色不成形便,约1-2次/天,小便如常,患者未重视,未入院诊治。6天前,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且进行性加深,伴尿黄、皮肤瘙痒,无发热、皮疹、厌油、纳差,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无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仍解黄色不成形便,约1-2次/天,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提示肝功能衰竭,病情重,医院治疗。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便如上述,小便色黄、量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结核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史、输血史。
个人史
无特殊地方病区居住情况;否认冶游史;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吸烟20年,平均10支/日,未戒烟。不嗜酒,无药物史。
家族史
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无肝炎家族史。
专科查体
T36.3℃,P76次/分,R19次/分,BP/70mmHg;神清,精神可,睑结膜、口唇无苍白,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全身表浅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Murphy(-),全腹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约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腹部CT平扫: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肝功:总蛋白55.2g/L,前白蛋白60mg/L,白蛋白33.7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胆汁酸.6μmol/L,总胆红素.5μmol/L,直接胆红素.8μmol/L,碱性磷酸酶U/L,谷氨酰转肽酶U/L。
凝血功能: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9.5秒,国际标准化比值1.53INR,凝血酶原时间16.7秒,纤维蛋白原1.56g/L,D-二聚体.00ng/ml。
血液分析、肾功能、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慢加急性肝衰竭A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分级:Child-Pugh9分B级。
治疗经过
1
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静滴保肝,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静滴退黄,维生素K1肌注改善凝血功能,恩替卡韦分散片抗乙肝病毒,补液等对症治疗。
2
治疗三天后,即7月19日复查肝功能:总蛋白58.9g/L,前白蛋白65mg/L,白蛋白34.0g/L,碱性磷酸酶U/L,谷氨酰转肽酶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胆汁酸.2μmol/L,总胆红素.5μmol/L,直接胆红素.0μmol/L。患者转氨酶下降,胆红素明显升高。遂于7月19日行DPMAS人工肝治疗。
3
指标变化:
凝血功能:
病情转归:
人工肝治疗后指标趋向好转,继续综合治疗,8月5日检查总胆红素83.1μmol/L,ALT65U/L,AST47U/L,白蛋白39.7g/L,出院。
讨论
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和综合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非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被临床广泛认可,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成熟的体外支持治疗手段。本例患者入院后采取内科治疗病情迅速进展,考虑病因为慢乙肝,病毒复制导致免疫损伤加重可能为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胆酶分离,血液胆红素水平迅速上升,具备人工肝治疗指征,因此采用DPMAS模式治疗,即可高效清除血液中的胆红素、胆汁酸,又可清除炎症因子,调节免疫状态,取得了较好效果。
DPMAS治疗模式图
01
健帆BS
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
02
健帆HA-II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