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时,有个室友考试前感冒发烧,我们去考试他留在宿舍,等我们从考场出来,医院一趟,到了之后,医生已经在ICU外下了病危通知书。在父母从老家赶来之前,医生宣布抢救无效。
医生说不是感冒发烧,是病毒性心肌炎。亲身经历了一次「好好的人送来,咋说没就没了?」同时,那也是我第一次面对ICU。
疫情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个名词,它究竟是什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家人朋友不幸进了ICU,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什么是ICU?
很多人对ICU的印象可能是:病人全身插满管子、费用昂贵、死亡率高。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医院的ICU抢救成功率已达80%,医院甚至能达到90%以上。
ICU内常见场景:患者身上插着很多「管子」和「线」——一切都为了24小时监测治疗。图片来自:高品图像不过,即使有这么高的抢救成功率,也不意味着抢救成功的病人马上就可以出院了,病情还可能发生变化。ICU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为病人的康复赢得时间。
ICU(IntensiveCareUnit,重症监护室)是现代医学救护生命的最高形态。它拥有最具重症救治经验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精心的护理,医院医疗水平的集中体现。
ICU分为综合ICU及专科ICU,后者包括外科ICU(SICU)、儿科ICU(PICU)、呼吸科ICU(RICU)等。
在国内,ICU医院评级有很大影响。但同时,医院花钱最多的科室,所以评级时它是香饽饽,医院不堪重负。
▍什么情况下会进ICU?
ICU主要收治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包括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
一般经过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才能确认是否需要进入ICU,医院内的其他科室。在院前的救治过程中,有2/3的严重交通事故伤者在25分钟内因没有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
进入ICU前,家属可能会被告知以下信息:
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
病情可能的恶化原因
可能采取的诊疗方案
诊疗风险
病情的可能变化或结局
初步估计的近阶段诊疗费用
务必认真聆听、仔细思考、慎重决定。
▍进了ICU家属能做些什么?
1.尽量保持情绪稳定
这很难,但手忙脚乱对救治病人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不是遭遇突发性事故,请尽可能向医生准确描述一切信息,包括症状、病史等。
2.遵从医嘱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治疗费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仅要听,而且要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刻不容缓地听。
有些患者家属在与医生沟通病情时,对医生的建议犹豫不决,经常跟家人朋友打电话商量决策,或者咨询其他医生朋友的建议。但是,医术再高明的医生朋友,也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就掌握比眼前的医生更详细、准确的病情。高危状态下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ICU外紧急、远程、慌乱求助,收效甚微不说,几个电话下来可能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3.按医院规定,定时探视
与普通病房不同,ICU不允许家属陪床,不过一般会安排探视时间,一般十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别小瞧这段短暂的探视时间,这是患者与家属直接沟通的唯一方式。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显示,入住ICU的患者中,20%-60%会产生某种心理或精神障碍——ICU综合征,这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家属探视能有效预防ICU综合征。
4.尽人事听天命
▍理性面对治疗结果
ICU抢救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不幸离世,这个比例没你想的那么高,通常只有不到10%;大多数患者是第二种,抢救成功,转入普通病房,少数甚至能直接出院,总体来讲第二种占80%-90%,甚至更高。
也有少数患者长时间、甚至永远离不开ICU,这时候就需要家属在治疗收益和附加损害之间权衡,做出艰难的决定。
▍ICU贵吗
贵。
各种高端设备、抢救手术等费用不菲。经验丰富的医生、高配比的护士,人工成本也不低。还有每天不计其数的检查、药物、血制品等。
一项针对中国ICU病房中与机械通气相关的研究显示,每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ICU平均费用为美元(约合10.7万元人民币),每位患者平均每日ICU费用为美元(约合元人民币)。
在ICU的总费用中,药品费用占42.2%,其次是一次性医疗材料(20.1%),实验室检查费用(15%)和人工费用(8.7%)。
ICU虽然贵,但却不怎么赚钱。有研究显示,年国内ICU收费标准甚至低于监护项目的实际成本。近年来,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但ICU医院盈利能力较差的科室。
患者觉得贵,医院不赚钱。这个两头不讨好的科室需求却有增无减,因为它极尽人类的医学智慧让人活下来。
与我们很多医疗产品一样,希望你知道,但愿你不需要。
题图:高品图像赞助
参考资料什么是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