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关节炎常规检测与序列分析

关爱白癜风健康惠民活动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020/5777826.html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vianreovirus,ARV)引起的幼龄鸡的一种重要传染病。由于病鸡运动障碍,生长迟缓,从而导致淘汰率增高,使丧失经济价值的鸡高达30~50%。同时,禽呼肠孤病毒的传播与鸡的应激性有关,对鸡整体免疫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可造成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免疫效价的降低。近期瑞普生物疫病诊断研究服务中心分别从山东、广西、河南、湖北等大型养殖场分离到ARV病毒。瑞普生物疫病诊断中心从该病的致病症状、发病率及序列分析中发现,目前国内鸡病毒性关节炎呈现出发病率高、致病力强和难以预防的特点。本文对诊断中心分离的2例REV(HuBHeN)病毒进行了检测及序列分析。1临床症状本病常呈隐性感染,如急性感染,病鸡食欲及活力减退,不愿走动,驱赶时勉强移动,步态不稳,继而出现跛行或单脚跳跃。检查病鸡可见单侧或双侧蹑部、跗关节肿胀。在日龄较大的肉鸡中可见腓肠腱断裂导致顽固性跛行(如图1图2)图1图22病理变化病鸡跗关节周围肿胀,切开皮肤可见到关节上部腓肠腱水肿,滑膜内有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淡黄色或血样渗出物,少数病例的渗出物为脓性。腱鞘内有血液或淡黄色的炎性渗出物,滑膜出血水肿,腓肠肌腱断裂或坏死。慢性病例可见腓肠肌腱增生硬化。有时可见心肌炎和肝脏坏死。3病原分离鉴定(1)鸡胚病变通过肿胀的腱鞘、跗关节的关节液进行病毒分离。病料研磨后收取研磨液,以绒毛尿囊膜的方式接种于9~11日龄SPF鸡胚,鸡胚接种后3~5天死亡,绒毛尿囊膜增厚并出现红色痘斑样病变。剖检鸡胚:胚体出血,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胚体呈紫红色(如图3图4)。图3图4(2)聚合酶链反应(PCR)将病料研磨液以绒毛尿囊膜的方式接种于9~11日龄SPF鸡胚,37℃培养,收获3~5天死亡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与胚体,按RNAisoplus试剂说明书提取病毒基因组RNA。反转录获取RT-PCRS1基因σC片段,阳性会获得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图5M:DLDNAMarker;1:HeN株;2:HuB株;3:阳性对照;4:阴性对照;(3)ARVS1基因同源性分析应用DNAStar软件对测得的ARVHeN株与HuB株S1基因中σC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图6)。构建ARVσC蛋白核苷酸序列遗传进化树(图7)。图62个分离株S1基因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比较图7ARVS1基因遗传进化树从遗传进化树(图4)分析结果看,在σC蛋白基因上,ARVHeN株与HuB株与参考毒株ARV、ARV与ARVS株、MDRVYH和MDRVYJL的遗传进化关系最密切,与ARV毒株的进化关系较为疏远,同时与近几年中国分离ARV毒株的遗传进化关系也非常密切,说明近几年中国ARV毒株未发生大的变异。4总结通过对测得的禽呼肠孤病毒HeN株和Hu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的σC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发现:(1)ARVHeN和HuB分离株与加拿大分离到的禽呼肠孤病毒强毒株ARV同源性最高,在99.7%和99.9%之间;与美国分离到的禽呼肠孤病毒ARV的同源性为98.3%和98.5%;与加拿大的另一株禽呼肠孤病毒分离株ARV的同源性分别为81.8%和81.7%。(2)两株病毒与国内近几年分离毒株同源性非常高,在99.0~99.7%。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禽呼肠孤病毒近几年S1基因并没有大的变异性,但是致病力与ARV和相近,与致病力低的ARV较远,容易给生产实践带来很大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ARV发病情况,我们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只存在进口疫苗或用美国S毒株制备疫苗以预防鸡病毒性关节炎。从基因上分析,国内禽呼肠孤病毒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我们为筛选适合中国的鸡病毒性关节炎疫苗株做一定准备。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mxxjy/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