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1.婴儿期婴儿期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出生后即发生心力衰竭者以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最常见。心肌炎、重症肺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婴儿期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近年川崎病发病数增多,为婴幼儿心力衰竭病因之一。
2.儿童期
常见病因:4岁以后儿童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为风湿热及心肌病。风湿热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变有二:
①急性心肌炎或心脏炎。
②遗留的慢性瓣膜病。在小儿时期以前者为主。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白喉性心肌炎及急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性心肌炎常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贫血及维生素B1缺乏症等疾病,因影响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力衰竭。克山病为我国地方性心肌病,可于儿童期发病,2岁以前很少见,为流行地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多见于海拔m及以上的高原地区,初步认为高原低氧性毛细血管前肺小动脉收缩所致血管阻力增高是本病的发病原因。在青海高原,小儿患病率为0.96%,较成人为高。移居人群第1~3代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世居人群,尤以汉族对缺氧较敏感,到海拔m以上即有发病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和右室负荷过重。西藏及青海省()例临床报告,冬春季发病较高,以1岁以内婴儿多见。早期临床表现为夜间哭闹、气急和口周青紫。三尖瓣区出现持续存在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并逐渐增强,肺动脉瓣区出现舒张期杂音者病情均较重,继之出现以右心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X线检查可见肺动脉段膨隆,右心室增大及肺纹理增多。心电图呈右心室肥厚或双侧心室肥厚。呼吸道感染常为发病诱因。死亡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此外,急速进入高原地区,可发生急性高原性肺水肿。起病急骤,经吸氧、镇静、利尿及静脉输注氨茶碱等治疗,可完全恢复。其他少见的病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源性心脏病、维生素B1缺乏症、心型糖原贮积病及高血压等。静脉输液量过多或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尤其在营养不良的婴儿。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均可引起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淤积,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搏量下降,发生舒张功能衰竭。
小儿心力衰竭的护理要点
1.减轻心脏负担
(1)休息,应安排患儿卧床休息,尽量保持安静。有气促者采取半卧位,青紫型先心病患儿取膝胸卧位,小婴儿取15°—30°斜坡卧位。根据心衰程度限制活动度:心衰I度可下床活动,心衰Ⅲ度应绝对卧床。
(2)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应少食多餐,注意食用含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开塞露、甘油栓通便。给婴儿喂奶还应防止呛咳,吸吮困难者采用滴管或鼻饲喂养o(3)控制水、钠据人量,给予低盐饮食,钠盐每日不超过o.5—1g。每日液体人量宜控制在75mykg以下,输入速度宜慢,以每小时5myk8为宜,液体张力宜低。
2.给氧
患儿呼吸困难或有青紫时应及时给氧,有急性肺水肿时。可将氧气湿化瓶中放入30%酒精,间歇吸入,每次10—20分钟间隔15—30分钟重复1—2次。
3.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及时了解血气、电解质变化;详细记录出入水量,观察水肿情况。有病情变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做好抢救推备。
4.用药护理
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样地黄制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并注意用药后反应。
医院儿科中心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