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给娃儿吃打虫药的赶紧来集合

“夜里磨牙,肚里蛔虫爬”,当家中的孩子睡觉时磨牙,爸爸妈妈们就会使出“杀手锏”——买各种各样的“打虫药”给孩子吃。

说起“蛔虫”,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谁小时候还没吃过几包“宝塔糖”啊!但是宝宝不爱吃饭、磨牙、肚子疼真的都是蛔虫引起的吗?宝宝真的需要定期“打虫”吗?来来来,咸丰中医慢慢说给你听——

蛔虫病是粪口传染性疾病,是带有蛔虫卵的食物由口腔进入消化道,造成蛔虫在消化道聚集。儿童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饮食减少、消瘦等。蛔虫量较大,形成蛔虫团会造成成年人肠梗阻;因蛔虫有“钻洞”的习性,容易钻进管腔类器官,如胆管,造成胆道蛔虫,引起胆绞痛,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咸丰中医

蛔虫固然可恶,但是,也不能单凭一些些症状就确定有蛔虫!

误区1

睡觉老磨牙,有蛔虫?

引起磨牙的原因太多了,比如牙列不整齐、牙齿缺损等牙齿咬合问题,白天精神过度紧张或兴奋,睡前吃太饱等等,有些还可能是家族遗传因素。

误区2

娃儿脸上长“白斑”,有蛔虫?

娃儿脸上长不长白斑和蛔虫的感染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很多种皮肤病都可以引起脸部白斑,比如白色糠疹(也叫做单纯糠疹)、花斑糠疹(俗称汗斑)、贫血痣、无色素痣等等,其中儿童最常见的就是白色糠疹。

误区3

娃儿经常说肚子痛,有蛔虫?

蛔虫感染可以引起娃儿腹痛,但反过来说“腹痛就是有虫”就不成立了。消化不良、便秘、肠系膜淋巴结炎、胃炎等都可能引起娃儿肚子不舒服。

蛔虫表示背的锅太多了!

真难受!

怎样判断肚子里真的有蛔虫呢?

蛔虫症的临床症状因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1.蛔蚴移行症

蛔蚴在寄生宿主体内移行时引起发热、全身不适、荨麻疹等。抵达肺脏后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带血丝等症状,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绀。

2.肠蛔虫症

常见症状有脐周疼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荨麻疹等,儿童有流口水、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

3.异位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会引起右上腹偏中有剧烈阵发性绞痛;胰管蛔虫症,多并发于胆道蛔虫症,临床征象似急性胰腺炎;阑尾蛔虫症,多见于幼儿,似急性阑尾炎,腹部绞痛,呕吐频繁。

提示

如果有上述症状出现,应该先去做个粪便检查,如果查到有虫卵,再去咨询医生看需不需要吃药,吃哪种药、吃多少药!所有的打虫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如果单凭几个普通症状就断定是有虫,乱吃打虫药,不仅可能影响肝肾功能,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肝肾功能受损

有人吃了打虫药,可能会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一过性增高。不要以为小量指标升高是小事,肝肾功能就是这样慢慢被损伤的!

变态反应性脑炎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早在年就发出提示,左旋咪唑等咪唑类驱虫药可以导致脑炎综合征;医院也曾有过服用驱虫药导致脑炎的病例。据国内一项关于驱虫药性脑炎的研究发现,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肢体瘫痪、失语、皮层性尿失禁等,严重者甚至导致终身残疾。

其它危害

除此以外,还有可能出现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皮疹、剥脱性皮炎和全身脱毛症等皮肤疾病,偶尔还会出现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现象。

有人要问了,我们小时候都是定期“打虫”的,为啥现在不用了?

其实,现在我国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率已经非常低了。因为蛔虫都是通过口入侵人体。以前卫生条件差,蔬菜水果经常是采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娃儿们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卫生习惯也不好,这些外界环境因素,为寄生虫虫卵提供了“温床”,所以那时孩子容易感染蛔虫病,定期吃打虫药是有必要的。

咸丰中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喝的几乎都是净化过的水,饭前便后都会洗手,卫生习惯越来越好,除非卫生习惯或生活环境特别差,否则已经没有必要定期给娃儿吃打虫药了!

定期服药来预防蛔虫病弊大于利,吃打虫药只是最后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源头杜绝肠道寄生虫病:

1、饭前便后要洗手,记得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哦,每次至少20秒。

2、常剪指甲,避免宝宝误食指甲缝里的虫卵。

3、注意入口食物的卫生,瓜果削皮;不吃没煮熟的东西,不喝生水。

以前的很多道理,未必适合今天的社会,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不断学习,排除万难,坚持原则,才能做一个称职的父母,记住,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看病一定要找医生!不要自己乱吃药!

图片

网络图片

编辑

翼小柒

审核

李苇









































白癜风规范化
白癜风规范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