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我利用自己药学、医学交叉背景的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心理安慰及医药科普咨询,16天来,跟踪了千余名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康复过程,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的靶器官不仅是肺,可能还有心脏?新冠病毒不仅可能导致肺炎,还可能导致心肌炎?或者心肌炎可能是新冠病毒肺炎的并发症?
“柳叶刀”报道:“武汉病毒肺炎患者大多存在乳酸脱氢酶升高现象”,我在咨询过程中也发现了,即使许多发热症状不明显、血氧饱和度正常的患者,很多也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心跳在90-次/分之间。有一例患者高达次/分,建议服用辅酶Q10之后有好转,因此,提示新冠病毒感染者,不仅可发展为肺炎,还可能同时发展为心肌炎。心肌炎的发生,有时滞后于肺炎的发生,出现在患者病毒转阴后的康复过程中,易被忽视,可能是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导致死亡的潜在风险。
关于心肌炎
心肌炎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及病毒。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引发心肌炎最常见的因素,多在感染后1-3周发病,多数为普通心肌炎,症状轻微,在2-4周可康复,少数为爆发性心肌炎,占急性心肌炎的4-5%,病死率高达80%。
典型症状:
前驱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不会直接关联到心脏的不适,因此非常容易忽视。还有些患者的前驱症状不明显,直接进入到急性发作症状。
急性发作症状:急性胸痛
中重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头昏,可能在1-3天内加重明显;
重度者:出现急性左心室功能衰竭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
危重或爆发性患者:在没有前驱症状下,可能直接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大多数患者最常见的不适为心悸、胸闷、感到心脏有“停跳”(早搏、心律不齐),运动或激动时,不适症状加重。
反复发作或迁延性症状:
部分心肌炎由急性期转为反复发作或迁延性,病程超过6个月。患者表现为易疲倦、心悸、胸闷、胸痛,偶感心脏有“停跳”(早搏、心律不齐),运动或激动时,不适症状加重,迁延不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表现为憋气、水肿等。
关于增加新冠病毒感染者监控指标的建议
鉴于心肌炎可能是新冠病毒攻击的另一个靶器官,建议在疾病治疗和愈后康复过程中,增加心肌病理、生理、生化功能监测的相关指标:
1.生物学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或肌酸激酶同工酶)虽缺乏特异性,但对心肌炎的诊断起辅助作用。而在急性心肌炎的患者中,肌钙蛋白I或T的血清浓度通常较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浓度明显升高,且高浓度的肌钙蛋白T水平对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初始肌钙蛋白T处于高水平状态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2.心电图:心肌炎患者异常心电图的表现多样,最常见的表现为ST段及(或)T波改变,也可表现为类似急性心梗样ST段改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也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左束支传导阻滞或病理性Q波的出现与心肌炎患者的高病死率相关。近年来,评估心电图参数在心肌炎中的预后价值的研究可见报道。QTc间期延长(ms)、异常的QRS电轴以及室性早搏与不良的临床预后相关,QRS间期延长(≥ms)是心肌炎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因此,心电图是心肌炎患者危险指数标示分层的简单且有效的工具。
关于增加新冠病毒感染者
辅助心肌保护治疗的建议
心肌炎的治疗通常为辅助支持疗法,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自限性疾病),以控制症状为主。
控制症状的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分为药物及(或)机械辅助治疗两方面。根据现行心衰药物治疗方案,需依据NYHA功能分级应选用以下药物: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ACEI、ARB等。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即使采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但是病情仍继续恶化的,选用机械循环辅助支持或体外循环膜氧合器(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治疗为患者康复或心脏移植提供桥梁。即使患者起病急骤或伴有严重的临床表现时,经积极规范治疗,仍有良好的预后,其生存率可达60%~80%且心功能能恢复正常。
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三方面。对于无自觉症状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不多时,应积极治疗心肌炎,可暂且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ACC/AHA及ESC于年颁布的指南,应对有症状的或持续发生的心律失常予以治疗。有症状的或持续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应积极治疗,必要时使用胺碘酮。心肌炎患者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异丙基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若阿斯综合征发生,则需植入起搏器,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年ESC建议急性期不考虑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而对于急性期过后的心律失常治疗遵循ESC指南。
免疫调节剂的辅助治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可直接清除病毒,中和抗体,减轻心肌的炎性反应,抑制病毒感染后免疫损伤等作用,但在研究中,对于新发的扩张型心肌病及心肌炎成人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未发现有益处。对儿童患者治疗的研究显示,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应用可以使左室功能恢复并提高生存率。
保护心脏的治疗
(1)日常护理:心肌炎患者应给予低脂低盐饮食、限制体力活动以降低心脏负担,尤其是急性心肌炎及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期时应卧床休息或限制体力活动至少6个月直至左室收缩功能恢复正常、心腔大小正常及无心律失常。
(2)药物及营养支持: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每次1g(1瓶),以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在30~45分钟内静脉滴注,每日1~2次。
注射用1,6二磷酸果糖(FDP):建议剂量为每日l-2瓶。治疗低磷酸血症的剂量,应根据磷酸缺乏的程度,以免磷酸超负荷。较大剂量时建议每天分两次给药。儿童剂量应根据体重(70-mg/kg),不要超过建议剂量。
辅酶Q10:辅酶q10属于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类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中不可或缺重要元素之一。其主要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还有抗心衰、抗心律失常、抗氧化等作用。
维生素C:研究表明,维生素C具有增加心肌糖原含量,促进细胞氧化,对心肌损伤有修复作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心肌代谢。
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者
居家护理建议的调整新方案
随着对新冠病毒发病特征的进一步了解,对我以前为居家患者提供的护理方案做进一步调整:甘草酸二铵+VC+辅酶Q10+芦丁(芦丁不过敏者)。
甘草酸二铵:发热急性期使用。主要目的,代替皮质激素对抗病毒引起的“炎症瀑布”,改善急性期的发热、咳嗽等症状,症状消失后,可停止服用。
用法:一天三次,一次三粒;高血压患者慎用。
维生素C:急性期及康复期使用,主要目的,清除氧自由基,抵抗有害因素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加速组织修复。
用法:急性期,0.5g-1.0g/天;康复期:0.1-0.3g/天,可一次服用,也可分三次服用。根据每个人胃对维生素C的耐受度。
辅酶Q10:急性及康复期使用。适应症:心血管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肝炎,如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癌症的综合治疗,能减轻放疗、化疗等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
用法:根据说明书。
芦丁:急性及康复期使用。维生素P属的一种,在体内能增强维生素C的作用和促进它在体内的蓄积。可维持血管弹性,降低其通透性,减少其脆性,促进细胞增生,防止血细胞凝集,以及降压、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用法:见说明书。但芦丁有比较高的过敏发生率,可引起咳嗽,因此,服用后咳嗽加重者停用。
为什么我采用三个“膳食营养补充剂”
应对新冠病毒如此凶险的疾病
维生素C、辅酶Q10、芦丁既是药物也同时也是膳食营养补充剂。
疾病分为两大类:“敌我决斗式疾病”、“夫妻吵架式疾病”
“敌我决斗式疾病”:病原体攻击人体引起的疾病,比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属于外来侵略者,对付这类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杀灭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病毒药、抗菌药(抗生素)等,由于本土作战,杀灭了敌人,也摧毁了自己,新冠病毒患者常出现的肝损伤,大多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所致。
“夫妻吵架式疾病”:人体70%以上的疾病属于“夫妻吵架式疾病”,如失眠、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等,均是由于我们自身体内生化物质的紊乱引起的疾病,属于家庭内部矛盾。家庭内部矛盾常常由金钱分配不均衡所致,机体的疾病则常常是因为营养素不均衡所致,比如,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缺乏硒会引起克山病;嘌呤食物摄取多了会导致痛风;维生素D少了会加速衰老等。
因此,解决这类疾病,需要深厚的基础研究,找寻疾病发病机制,利用体内的营养素,纠正失衡,从根本解决病因。治愈疾病,不一定需要药物。
我用“营养膳食补充剂”解决自己的家族性高血压:有一类家族性高血压其发病原因是“血管早衰”,更深层的机制是某个关键酶活性失活,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血管硬化。用特殊营养素部分恢复酶活性,就可改善血管硬化与早衰的程度,改善高血压症状。
对于这类“夫妻吵架式疾病”,我们可以用“拳头”将对方制服,让对方安静下来,比如“降压药”对抗高血压;也可以用“玫瑰”将对方收服,让对方温柔下来,比如,我用膳食补充剂,平稳了我的血压。
所以治疗疾病,不一定全部用“炮弹和拳头(药物)”来解决,有时候“玫瑰(营养素)”可以发挥以柔克刚的作用。这是为什么,我用三个膳食营养补充剂重建抗新冠病毒的“战后家园”。
特别提醒:以上方案只是基于科学原理的新冠患者护理建议,不是临床用药处方!
-End-
图片
网络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