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
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5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严重会腹胀、尿少、重度黄疸,腹水等。病毒性肝炎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为主,可联合免疫调节剂和保肝药物。病毒性肝炎可导致黄疸、肝大、肝硬化等,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癌变,甚至危及生命。甲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差,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可发生肝硬化及肝癌。
基本信息中文名病毒性肝炎
外文名viralhepatitis
是否传染病是
症状表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
并发症1.神经、精神系统:颅神经受累、脑膜脑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一过性精神改变等。2.心脏损害: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等。3.血液系统: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4.消化系统:胆管炎、胆囊炎、肝炎后脂肪肝等。
就诊科室内科
显状部位肝脏
原因肝炎病毒
收起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就诊科室
4病因
5症状
6检查
肝功能检查
肝穿刺病理检查
7诊断
8鉴别诊断
9治疗
药物治疗
10危害
11预后
12预防
13参考文献
就诊科室感染科
病因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5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消化道传播等。
症状曾接触过患有肝炎的人血液、体液等。
急性肝炎
出现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肝炎
出现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症状,还可有蜘蛛痣、黄疸、肝质较硬、脾肿大等。
重型肝炎
出现高热、黄疸、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等表现。
亚急性重症肝炎
出现乏力、厌食、严重的腹胀、尿少、重度黄疸等表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腹水,晚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亦可发生昏迷。
检查确诊病毒性肝炎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穿刺病理检查等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疾病中,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肝穿刺病理检查肝穿刺病理检查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医生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结果诊断本病。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为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无黄疸性肝炎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疸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相似。
慢性肝炎: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肝质较硬、脾肿大等。
重型肝炎:为高热、黄疸、肝脏缩小并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
肝功能检查
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胆固醇检查显示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需要与非病毒性肝炎、爆发性肝炎样综合征进行鉴别。
如果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医院就诊。
医生根据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穿刺病理检查等相关检查结果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可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保肝药物。
抗病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拉米夫定、阿昔洛韦、阿德福韦等。
免疫调节剂有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等。
保肝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
危害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等,影响日常生活。
病毒性肝炎可导致黄疸、肝大、肝硬化等。
病毒性肝炎不仅会造成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癌变,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甲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差,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可发生肝硬化及肝癌。
预防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切断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应尽快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检查和相应处理,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HCV)因基因异质性,迄今尚无可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参考文献[1]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