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入冬,身边就有很多孩子感冒、咳嗽、发烧……这些的确是秋冬季的常见病,但我们仍要提醒家长:别掉以轻心!因为在这个时期,还有一种令儿科医生严阵以待的病毒在虎视眈眈,它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它的早期症状和感冒很像,容易被家长忽视,却可能导致儿童出现重症肺炎,6月龄以下婴儿病死率高,且至今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但新生儿较少见。国外偶有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流行的报道。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引起5岁以下儿童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首要病毒,也是婴幼儿因肺炎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其中半数以上为1岁以内婴儿,男多于女,其比例约为1.5~2∶1。潜伏期约4~5日。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约2/3的病例有高热,最高可至41℃,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高热时间多数为1~4天,少数为5~8天。约1/3病儿中度发热,多持续1~4天。多数病例的热程为4~10天。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胸部听诊多有细小或粗、中罗音,叩诊一般无浊音,少数有过清音。
据统计,中国儿童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率居全球第四位。
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主要有三大致病机制: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气道高反应性。首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引起气道纤毛和气道上皮细胞脱落,脱落物在气道中积聚,同时黏液的过度分泌及气道的水肿会加剧气道阻塞,故而孩子出现痰多、痰堵、呼吸困难等症状。其次,感染后气道神经末梢释放大量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患儿出现喘憋,可听到喉部或肺部有“丝丝”的喘鸣音。第三,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后易发
注意,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患儿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早产、低出生体重、年龄<12周、存在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气道畸形、咽喉功能不协调、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免疫缺陷和神经肌肉疾病等。这类孩子在病毒流行季要特别给予保护。
从预后的情况来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咳喘多在发病3日至5日内最为严重,此后大多迅速恢复,不遗留后遗症。但婴儿期感染的患儿今后出现哮喘的概率高于未感染过的婴儿。而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有唐氏综合征、免疫功能缺陷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感染并痊愈后,出现呼吸系统后遗症的比例较高。
另外,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其咳嗽、喘息的表现并无特异性,故还需与支气管哮喘首次发作、异物吸入、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等鉴别。比如,留意孩子是否存在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表现,亲属有无哮喘等变应性疾病史,以及有无异物吸入史,是否出生后即出现持续的喉鸣或喘鸣音等表现,这些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中,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是过敏体质的表现,亲属有无哮喘等变应性疾病史反映的是家族遗传史,如果孩子在此基础上出现反复且与呼吸道感染无直接关系的咳喘,就要注意可能存在支气管哮喘。
仍无疫苗预防还靠勤洗手
虽然我们知道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目前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也比较成熟,医生不难做出正确诊断。但遗憾的是,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及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况且,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也就是说,现有治疗方式均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
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无特效治疗方法,所以日常的预防和患病后的养护尤为重要。
直接接触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而感染,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我们建议,家庭预防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倡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避免暴露于烟草和其他烟雾;在病毒流行季,限制高风险婴儿去儿童保育机构;在任何场所均应洗手;避免暴露在有飞沫传播的环境中。这种病毒可以在手和污物上存活数小时,在流行季节还需要通过勤洗手和减少接触来预防传播。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