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之流感与往年有所不同,既有甲型又有乙型,且流行势头十分猖獗。在今冬临床诊治流感的过程中,笔者主要应用《伤寒论》中之经方辨证施治,略有所得,现与大家分享,敬请斧正。
病例一
杨某某,女,49岁,主因“恶寒发热4天,加重伴气短1天”就诊。4天前,患者出现恶寒发热,体温在39℃上下,院外口服多种“感冒药”,病情不见好转,近1天病情明显加重,伴有气短、口唇轻度发青紫,门诊以“病毒性感冒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可能”于年1月25日15时12分收住入院(院号)。入院查T39.3℃P次/分R21次/分BP/73mmHg急性病容,明显呼吸困难。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中医望闻切诊: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较暗,口唇略青紫,恶寒发热,热多寒少,舌苔白略厚,脉数而微弱,遂按中医辨证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原方1剂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麻黄10g石膏15g
炙甘草10g生姜20g大枣10g
(药用免煎颗粒剂,1剂为2袋),于18时许服药1袋,无加用任何抗病毒及抗生素类西药,仅给予适当静脉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内加VC,B6,三磷酸腺苷二钠和辅酶A,晚22时许,患者体温仍39℃以上,患者要求用西药退热,值班医生告知患者中药就可退热,再观察片刻,至23时左右,患者体温38℃,开始回落,夜间患者无明显不适,第二天早上测体温36.4℃,查房时患者诉除有轻微咳嗽外已无其它不适,遂依原方加减再三剂,痊愈出院。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病例二
路某某,女,8岁,发热伴咳嗽1周,加重1天入院(院号)。1周前,患儿出现恶寒发热,院外给予口服“感冒药”并输液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体温持续在39℃左右,服退烧药后能短暂降温。近1日患者因发热加重而入院。入院查体:T40.0℃P次/分R22次/分因患者鼻咽部症状不太明显,故当时仅给予适当补液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外感风热证,给予银翘汤合麻杏石甘汤2剂后病人仍不见好转,据病人自诉有苦干呕,给小柴胡汤1剂。次日查房,患者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体温超过40℃,遂觉临床辨证有误。再问患者,出汗较明显,有轻微发冷感觉,并且咳嗽痰多,白色较粘痰液,仍有干呕,舌苔略厚。按证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
处方:
桂枝9g白芍9g半夏12g陈皮10g
茯苓10g厚朴10g杏仁8g瓜蒌20g
枳实10g乌梅6g生姜9g大枣10g
炙甘草6g
(免煎颗粒剂,1剂2袋)1次1袋1日2次
1剂热退,唯咳嗽咳痰无明显减轻,原方加减6剂后痊愈出院。
:“《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例病人抓住了其恶寒、发热、汗出、干呕的特点,1剂收效。
病例三
路某某,女,12岁,主因发热伴咽痛咳嗽2天就诊,因患儿平素有慢性肾炎,怕因“感冒”加重肾脏疾病,故于.12.27就诊当天入院(院号)入院时体温在39℃以上。因患者恶寒、发热、项强,伴轻微咽痛,无汗,中药给予麻杏石甘汤加葛根,
处方: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生石膏30g
炙甘草10g(免煎颗粒剂)
未用抗生素等西药,服中药1剂后热退,共服6剂痊愈出院。
按:本病人虽风寒表实证,但出现咽痛有化热现象,故用麻杏石甘汤加葛根,1剂见效。
病例四
杨某某,男,16岁,发热咳嗽1周余,院外曾口服西药及静脉输液,病情未见好转,且有加重,体温持续40℃以上,于.12.30入院(院号)。入院后西医除适当补液外,未用抗生素等。
中医望闻切诊:神清,声音洪亮,舌体正常,舌苔薄黄,脉浮数紧,大便干结。
处方:麻黄15g葛根60g杏仁15g生石膏45g
炙甘草10g炒苍术15g大黄10g枳实10g(免煎颗粒剂)
服1剂后热退,3剂后体温完全正常,仍有咳嗽,遂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3剂后痊愈出院。
病例五
马某某,男,45岁。主因恶寒发热伴咳嗽咯痰1周入院(院号)。1周前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并伴有咳嗽咯白痰,院外给予输液并口服多种“感冒”药物,病情不见好转,于.01.30入院。入院后测体温39℃,血常规及心肺等无明显异常。中医望闻问切诊:精神较差,发热病容,自觉背硬项强,舌质红苔白略厚,说话声音正常,食欲尚可,大便日3-4次偏稀。属太阳阳明合病,遂给予葛根汤。
处方:葛根60克麻黄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
生姜10克大枣20克炙甘草10克(免煎颗粒剂)
晚上6时左右服用1袋(每剂为2袋),9时许体湿开始下降至38℃左右,第二天早上体温完全正常,自我感觉全身轻松,后随证加减再3剂,痊愈出院。
:“《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33)。
病例六
赵某某,男,22岁,长治市区人。年1月30日,九三学社一位朋友打电话说,其朋友的儿了,今次感冒已高烧3、4天了,用了几种“感冒”药,仍然高热不退,并说病人来壶关看病不太方便,让我先电话中给他说个中药处方试试。问病人情况,恶寒、发热、咳嗽、无汗,有轻度咽喉痛。据上情况,考虑外感,风寒化热证,给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葛根,让先吃1剂试试。
处方:葛根5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20克
炙甘草10克(水煎饮片)
次日早上被告知,昨晚服药后体温渐渐下降,今晨体温已经正常,尚有轻微咳嗽,嘱原方再且2剂,3日后病人痊愈。
病例七
张某某之母,女,91岁,因高热伴精神萎靡1周就诊。患者平素患有肺心病,10多天前因肺炎输注抗生素加以控制。期间其外孙女因患“感冒”而发高热,其与之同屋,遂被感染。染病后,因其年老体衰,竟至不能下床。家属立即按说明书剂量为其服下新型抗病毒药“奥司他韦”,服药后病情曾有好转,体温从39℃降至37℃到38℃之间,但两天后病情又见加重。年1月14日,家属邀我至其家中诊治,但见患者精神极差,不言语,面色灰暗,呼吸急促,体温在39℃以上,脉沉细,病情危笃。考虑患者年事已高,未敢遽用峻剂,先给予小柴胡汤2剂。2日后诊视,见患者病情并无起色,且有加重。再次审视病人,精神极差,处于昏睡状态,呼之有反应,给流质食物或水能吞咽,额头发烫,脉沉细。遂重新辨证之后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虑及患者年高,故依原方比例,减量用之。
处方:麻黄4g附子6g细辛3g
(免煎颗粒剂,1剂2袋)1次1袋晚上用
患者晚睡前服用1袋药剂,翌日晨测体温36.7℃,继服第二袋,上午测体温36.8℃。据患者病情,我嘱其按原方再服2剂,2剂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虽其精神状态改观不大,但已恢复语言能力,能主动与人交谈,主动索取食物,现仍在应用中草药随证加减治疗心肺衰竭。
:“《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从上述病历看,今冬春季节之感冒多以风寒证或风寒化热证多见,不经中医医生辨证指导用药,大多数根据媒体宣传应用清凉类中成药,会明显延长并加重病情。临床体会,患者用药1剂就应见效或完全热退,如症状未见改善,应是辨证有误,需重新审视病症。
医院.02.0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