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点击查看:年修订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主要的修改为(正文中加粗部分为修改部分):(1)检查:更换4种病原学检查顺序,主要调换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培养顺序。影像学表现增加急性坏死性脑病CT或MRI相关内容(2)诊断:增加流感流行季节和散发季节病原学检测情况,及增加对流行病学史的描述。(3)治疗:增加对1岁以下儿童奥司他韦的推荐剂量和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用法用量。细化对重症病例的治疗。(4)医院感染控制措施(5)药物预防中,完善药物使用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4.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2)年龄≥65岁的老年人;(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4)肥胖者[体重指数(BMI)大于];(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1.发病机制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HA)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启动感染。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并感染其他细胞。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ARDS、休克、脑病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2.病理改变(1)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化生、固有层黏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的改变;(2)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的改变;(3)危重症者可合并弥漫性肺泡损害;(4)合并脑病时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急性坏死性脑病表现为丘脑为主的对称性坏死性病变;(5)合并心脏损害时出现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和坏死等心肌炎的表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1.临床表现(1)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2)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3)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4)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流感症状(5)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无并发症者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2.并发症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重症流感患者容易合并细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严重者可出现ARDS。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脓毒性休克等。3.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2)血生化: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少数病例肌酸激酶高;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休克病例血乳酸可升高。(3)动脉血气分析:重症患者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4)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5)病原学相关检查:①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②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目前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快速多重PCR。荧光定量PCR法可检测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且可区分流感病毒亚型。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或气管抽取物)标本更加准确。③病毒培养分离: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是流感诊断的金标准。但病毒培养周期较长,生物安全条件要求高,不建议应用于临床诊疗。④血清学检测: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IgM抗体检测敏感性较低,不建议常规使用。4.影像学表现(1)并发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2)急性坏死性脑病CT或MRI可见对称性、多灶性脑损伤,包括双侧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1.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2.确定诊断病例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流感抗原检测阳性。(3)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重症与危重症病例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1)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2)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3)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4)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5)合并肺炎;(6)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7)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2.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1)呼吸衰竭;(2)急性坏死性脑病;(3)脓毒性休克;(4)多器官功能不全;(5)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鉴别诊断1.普通感冒流感的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追踪流行病学史有助于鉴别;普通感冒的流感病原学检测阴性,或可找到相应的病原学证据。2.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和鼻窦炎。感染与症状主要限于相应部位。流感病原学检查阴性。3.其他下呼吸道感染(1)流感有咳嗽症状或合并气管-支气管炎时需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相鉴别;(2)合并肺炎时需要与其他肺炎,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非流感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结核等相鉴别。治疗1.基本原则(1)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2)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任意1条):①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②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4)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使用抗菌药物。(6)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辨证使用中医药。2.对症治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3.抗病毒治疗(1)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2)抗流感病毒药物我国目前上市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M2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种。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包括以下几种:①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1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0~8月龄,每次3.0mg/kg,每日2次;9~11月龄,每次3.5mg/kg,每日2次。?1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不足15kg者,每次30mg,每日2次;体重15~23kg者,每次45mg,每日2次;体重23~40kg者,每次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kg者,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②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10m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疗程5天。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较高,应慎用。③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mg,小于30天新生儿6mg/kg,31~90天婴儿8mg/kg,91天~17岁儿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2)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用量为每次mg,每日3次,疗程5天。我国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需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3)M2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针对甲型流感病毒,但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不建议使用。4.重症病例的治疗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1)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主要表现,需要密切监护,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常规氧疗、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对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2)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抗病毒治疗疗程尚不明确,医院可根据核酸检测结果适当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不推荐双倍剂量或联合应用两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3)重症流感患者常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