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IO云端对话肺癌网络论坛

年4月29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承办的“IO云端对话肺癌网络论坛”如期举行。会议借助医者纵横网络会议平台在北京、武汉联动同步直播进行。本医院汪进良教授、薛志强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嘉宾有中医院刘雨桃教授、医院汤传昊教授、医院李俭杰教授、医院燕翔教授、郭俊唐教授、医院武晓楠教授、医院王维威教授、医院王纯教授、医院俞伟教授。

和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场精彩讨论点吧!

专题1早期NSCLC治愈之路围手术免疫治疗临床应用探索

中医院

本专题是由中医院刘雨桃教授分享的“早期NSCLC治愈之路围手术免疫治疗临床应用探索”,主要内容有:早期NSCLC免疫治疗初显疗效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给患者带来治愈希望、围手术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应用于NSCLC的临床问题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早期NSCLC免疫治疗初显疗效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给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以手术为主的早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30-55%,远处转移是肺癌术后复发的最常见模式。

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在机制上优于围手术期化疗,可带来更多获益。

早期研究表明,可切除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初见成效,其中新辅助免疫治疗+化疗疗效最优,NADIM模式为新辅助免疫治疗最佳选择。

NADIM研究:首个围手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于可切除NSCLC的研究,手术患者MPR达83%,pCR达63%,2年PFS率和OS率分别达77.1%和89.9%。

CheckMate:目前全球首个证实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达到阳性,纳武利尤单抗+化疗vs化疗作为早期NSCLC新辅助治疗的III期研究。欧狄沃+化疗中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近1/3获得pCR,无论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欧狄沃+化疗都能带来明显获益,病理学缓解数据显著优于影像学缓解,欧狄沃+化疗不良反应与既往研究相似,安全可控。

围手术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应用于NSCLC的临床问题探讨

围手术免疫联合化疗的适宜人群的选择:II-III期。

新辅助化疗后,MPR可以预测NSCLC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病理学缓解可作为PFS或OS结局的替代终点,围手术期新辅助阶段ctDNA可能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总结

中国医院

专题2免疫irAEs器官特异性管理

医院

本专题是由医院汤传昊教授分享的“免疫irAEs器官特异性管理”,主要内容有:irAEs概览、irAEs相关指南和管理原则、器官特异性irAEs的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irAEs概览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adverseevents,irAE)是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可能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从而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I-O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与其他疗法不同,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

与化疗相比,免疫治疗所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可能存在延迟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可能在免疫治疗后期或停药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irAEs,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对irAEs的不同临床表现保持警惕。

绝大部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是可逆的,绝大部分欧狄沃相关不良反应在两个月左右缓解。

不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不同的毒性谱,欧狄沃毒性谱窄,副反应温和,安全性方面是肺癌患者最佳选择。

I-O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可能成为生存获益预测指标。

irAEs相关指南和管理原则

irAEs管理5大要点:监测、预防、评估、检查、治疗。

治疗前的评估和常规筛查——强调基线检查评估。

针对不同累积器官指南推荐免疫相关毒性分级管理原则。

大多数irAEs可以通过暂停给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得以控制,且可以逆转。

器官特异性irAEs的管理

器官特异性严重irAEs的处理是目前临床诊疗的难点,少部分危重或难治患者临床表现严重或不能通过激素有效控制,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ICIs相关肺毒性

免疫治疗最常见的肺毒性是肺炎,肺炎是免疫治疗相关死亡中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及咳嗽,也可出现发热、胸痛等表现。

影像学表现:ICIs相关肺炎的影像学基础征象可包括磨玻璃影、实变、纤维条索、小叶间隔增厚、牵张性支扩、小结节影、网状影等。

ICIs相关心脏毒性

已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肌病变、心包积液、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瓣膜病变等,其中心肌炎是最常见的ICIs相关心脏毒性的一种。

ICIs相关心肌炎常呈急性或爆发性发作,患者出现胸痛、活动时呼吸困难以及下肢水肿等临床症状,并在数天或1周-2周内迅速加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心脏骤停。

ICIs相关神经毒性

目前已经的神经系统irAEs包括周围神经病变、重症肌无力、脊髓炎、脑膜炎、脑炎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接受ICIs治疗的患者可出现非特异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嗜睡、虚弱、精神萎靡、迟钝等反应,无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其他irAEs可遵循指南针对各器官制定个体化管理策略。

总结

北京大学国际院

病例分享1

医院

本专题是由医院李俭杰教授分享的因“咳嗽近2个月”入院治疗的51岁男性患者,具体内容如下:

基本信息

男性,51岁。

主诉:咳嗽近2个月。

吸烟史:5年,40支/天,已戒烟4月。

既往病史:年发现“乙型小三阳”,平时未规律口服抗病毒药物。

辅助检查

-6-4外院胸部CT提示:右上肺占位,考虑恶性。

-7-13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肺腺癌。

基因检测:KRASp.Q61H50%。EGFR野生型,ALK、ROS1未见融合/重排。

PD-L1(22C3)CPS=40。

PET/CT示:右肺上叶近纵隔处高代谢肿块(大小约5.6×5.3cm),考虑肺癌,病变与邻近纵隔胸膜分界不清,纵隔4R及右肺门淋巴结伴代谢增高(较大者约1.5×0.7cm),转移可能大。未见远处转移征象。

脑MRI未见转移征象。

初步诊断

右肺上叶腺癌cT4N2M0IIIB期。

侵犯纵隔纵隔4R、右肺门淋巴结转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经过

?-7-17开始第1周期新辅助治疗:白蛋白紫杉醇mg/m2mgd1,卡铂AUC=mgd1,Nivolumabmgd1,Q21d。

化疗后患者出现骨髓抑制3°,神经毒性3°,经积极升白细胞、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外院复查胸部CT,肿瘤约3.5×2.4cm。

?-8-15开始第2周期治疗:培美曲塞mg/mmgd1,顺铂75mg/m270mgd1、60mgd2,Nivolumabmgd1,Q21d。

未再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复查胸部CT,约2.8×2.3cm。

-9-23医院行手术治疗: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理:(右肺上叶)肺叶切除标本:肺脏组织部分区域正常结构破坏,可见大片变性、坏死及上皮样组织细胞反应,可见灶片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泡沫状组织细胞反应,周围肺泡上皮增生,特殊染色结果:抗酸(-),六胺银(-),未见明确恶性病变残留,结合临床病史符合治疗后改变;支气管周围淋巴结未见肿瘤性病变(0/1);(后胸壁)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散在淋巴细胞浸润;送检(2组、4组、7组、8组、10组、11组、12组)淋巴结未见肿瘤成分(0/2、0/4、0/3、0/1、0/1、0/1、0/1)。

病例总结

本病例讨论问题:

1.Ib期患者直接手术or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术后pCR是否需要维持治疗?

2.Ib期可手术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维持治疗,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

3.新辅助治疗后手术难度?

专家讨论摘要

1.医院燕翔教授: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较好,Ib期不建议行新辅助治疗,若产生不良反应,弊大于利。pCR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要个体化制定。

2.医院武晓楠教授:如果都按指南治疗,对于医学来说进步会很慢,在一定依据下进行探索是必要的。

3.医院郭俊唐教授:肿瘤体积大、靠近血管,会增加手术难度,改变手术方式。传统观点认为,化疗使病灶缩小,手术按化疗前的范围进行,但是否正确还需临床验证。

医院

专家讨论摘要

主题讨论:新辅助治疗热点讨论

医院王维威教授:入组一般选择T3+的患者,这部分患者获益大。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代,目的不仅在于缩瘤降期,还要使更多患者达到无瘤状态,这对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Ib-IIa期患者是否行新辅助再手术以及术后是否维持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医院王纯教授:对于分期越靠后的患者,辅助治疗的获益越大。I期患者新辅助治疗的获益可能还没有副反应大,如果手术可切除,则行手术治疗。免疫联合化疗的客观缓解率要优于单药治疗。

医院俞伟教授:早期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也可获益,部分患者新辅助治疗可以改变手术方式,从全肺切除变为肺叶切除,获益更大。能达到pCR的患者往往提示更好的获益,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验证。

本次“IO云端对话肺癌网络论坛”分享了2个专题和1个病例,对新辅助治疗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升了对肺癌策略的了解,对肺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决策思路,不仅让各学科专家们获益良多,也有助于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了线上线下参与直播的医生们的一致好评。

各位希望观看MDT直播的朋友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7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