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链接: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上)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中)
辨证辨病,独辟蹊径巧用药
我经常说:“治病之道,关键用药。”在临床实践中,我非常强调用药,常云:“医者用药如将之用兵,主次分明,药味简洁,各明其职,方能中病。”在实践中不仅按照中医辨证用药,尚能与西医之辨病相结合,并且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提高疗效。我在《中药自得》书稿中曾云“药味数千,何能尽用,识其性而用者,十中不过一二。”因此宗儿科之圣钱乙,精方小剂治病,倡药味简洁,勿过繁杂。归纳出哮药六品,即麻黄、紫苏子、地龙、白屈莱、黄芪、黄芩;治脾八味,即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柰、生石膏、枳实、番泻叶。此外,在总结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68种协定处方,名曰“小品方”,广治儿科常见病,药味多在4种左右,简便、有效、易服。我主张一药多用,使药尽其效,还可减轻病家负担。
全国第26届中医儿科学术会暨王烈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1.古方发挥
血府逐瘀汤系明代王清任之名方,见于《医林改错》,多用于胸中血瘀、血行不畅之证,诸如冠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外伤致瘀而痛等。我认为,小儿日久头痛,乃瘀血气滞不行,故选血府逐瘀汤加元胡治疗小儿血管痉挛性头痛、外伤性头痛有血瘀表现者,效果明显。曾治一韩姓女孩,9岁,反复头痛2年。头部CT、脑电无异常,多方求治,用多种中西药物未效,仅服此方1个月即愈,家长连声称奇,感激不已。
2.独创新方
为医应善遵古方而创新方,集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创立多首效验之方,屡获良效。如治疗外感发热的解毒退热汤;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化痰理痰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实咳方与虚咳方;止咳平喘疗肺炎的肺炎方;治哮平喘的苏地止哮汤;调节免疫,防止哮喘反复的防哮汤;治疗厌食的开胃进食汤;健脾止泻的壳苓汤;调阴阳、行气血的当枳通秘汤;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安神宁志的调神汤;利水消肿、分清泌浊的肾病分消饮等数首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均获良效。
3.老药新用
(1)罂粟壳
罂粟壳一药,古来所述颇多,元朝朱震亨认为“其治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戒之”,故此药素有劫病如神,杀人如剑之说。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谷气素亏,临床诸多医家视罂粟壳为儿科禁剂。我重视罂粟壳止咳、止泻之神效,认为罂粟壳功过相半,要扬其长,避其短,发挥其治病如神之功效的关键在于如何用,要把握好症量与配伍之关系,强调慎,要求准。罂粟壳疗咳,素有留痰之弊。我在临床经过大量的科学筛选,取桔梗之力消罂粟壳恋痰之弊,而制成“壳梗汤”,罂粟壳与桔梗其量之比为1:3。临症咳重者,罂粟壳用量偏大,嗽重者,桔梗用量偏多。寒热之咳均宜,但便干者慎之,若用必取“盛者下之”,配以枳实、莱菔子或番泻叶以通腑泻肺止咳;若咳不重,痰多者少用或不用,用则必配以祛痰之品,避免留邪于内。我认为,应用罂粟壳,患者年龄越小,用量越应慎而微,且随病情、年龄而变。而罂粟壳的配伍用药也是其疗效发挥的关键,应按病情而论其配伍,治咳用罂粟壳之长,取恰当、合理的配伍抑罂粟壳之弊,每取奇效。我用辩证的观点,研究用茯苓相佐,组成壳苓汤用以治泻。其义取茯苓的渗利之长制留湿之短,此扬长避短之举。临床应用于脾虚久泻,取得满意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王烈教授与前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2)白茅根
白茅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作用。临床多用来治疗血热妄行的尿血、咯血、吐血等症。于年始,我应用其治疗小儿厌食证(胃热型),与常用药物比较,疗效显著提高。遍考文献,尚无此药治疗厌食的先例,按《药性歌赋四百味》言:“茅根味甘,通关逐瘀,止血衄血,客热可去。”所以取效与其清热、活血之功有关。
4.一药多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擅长一药多用,如柴胡,用之退热、镇静、止肝胃之气郁结而致的胁脘诸痛、祛痰、疗咳、健胃、调气、除疟、解毒、抗结核、脱敏;黄芩用来治疗发热、咳嗽、喘嗽、哮喘、热痰之证;紫草治疗新生儿败血症、肺炎、麻疹、幼儿急疹、传染性红斑、水痘、急性黄疸性肝炎、手足口病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种痘反应性脑炎、疱疹性咽峡炎、感冒发热、病毒性肺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口疮、感染性心肌炎、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川崎病、药物性皮疹等症;紫荆皮治疗易感综合征、尿路感染、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炎、尿路结石、单纯性血尿(良性血尿、局灶性肾炎、IgA肾病)、小儿湿疹等;徐长卿治疗咳嗽、鼻炎、哮喘、客忤、癫痫、多动综合征、善太息(小儿神经症)、癔病、皮肤病、湿疹、荨麻疹、变应性皮炎以及风湿热等。灵活配伍,随证变通,药有数味即可取效,如其所言“药不在多,中病方用”。
5、临证医案
我从医60余年,诊病数十万人次,患者遍及除西藏、青海的全国各个省市,亦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区和国家的患儿慕名而来。时至今日,有祖孙三代皆经我诊治者。期间医案无数,各个系统、各类疾病均有所载,不乏罕见、怪异之病。其中有成功者,亦有失败之例。我于年10月,将所治病种种,例验案整理成书,名曰《婴童病案》,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在从事教学之际,深知学生虽苦读数年医书,难获效方,故将临床验案介绍给学生,被奉为圭臬。历届学生在临床时按图索骥,每获疗效。毕业之后学生反馈,用之临床治病,实用可行,实为书本所无法企及的。如曾治疗一患儿,病程10天,继外感风寒后出现颈项向右倾斜,伴头痛及局部触痛,曾应用静点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以及针灸、推拿按摩等,均未见效。我以戾颈(风动血瘀)诊治,用活血调气、平肝舒筋、祛风宁神方药两剂即效,又有一尿崩症患儿,病程2个月,一天饮水7斤余,久治不愈。我分析病情,认为该病虽见于下,其源在上,治上用活血,治下宜养阴,患儿服药1个月即痊愈。另有6岁女孩,患弥漫性硬皮病,皮硬延至口颊,咀嚼受阻。我多法合用,予其口服自拟当归甘草汤,配合耳针、局部按摩等治疗,2个月痊愈。
年,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建会纪念
左起:李学耕、王烈、刘弼臣、王玉润、王柏岳、吕炳奎、江育仁、马新云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尤敬业
年起我开始担任中医儿科临床课教师。我深知人民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坚持向老中医教师学习,听他们讲课,认真作听课笔记,精心研究他人教学经验。每次授课之前,教案经常是数易其稿,有的篇章甚至写十几遍,每堂课至少试讲两三遍,而且常常对着人体模型讲课,有时还会请别人听课,请他们
帮助提出改进意见。我不仅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而且倡导医贵有恒,勤学不辍,深受学生欢迎。在任教的最初年代,学习有方,工作得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年,我带领学生到吉林市实习,和学生一起建立病房收治患者,以高度负责的良好医风和熟练的医疗技术诊治患儿,尤其是抢救急重病儿收到了成效,因而受到社会好评。在此期同,我和学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麻疹并发症患儿,收到显著效果。之后师生总结经验写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68例报告》及《麻疹合并喉炎32例分析》,在吉林省第二届年会上报告,受到一致好评。通过实践,同学们更好地掌极了书本上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因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习结束不久,我忽然患了臂丛神经炎,右上肢瘫痪了。虽然如此,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我没有休息,仍坚持上课,用左手写字,与学生同吃同住50余天,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
,儿科教学
在为医、为师的实践中,我认为,严谨为首要之重,“医不严,遗害病家而轻生命,师不严,误人子弟而难解惑”。我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学生。为了提高教学与医疗水平,我总是对实践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观察、积累;一个疾病一个疾病地分析,综合;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归纳、概括。我特别擅长用从古代文献中涉猎来的理论知识和老中医的实践经验,结合个人的教学、医疗实际,进行总结、提高。我倡导“知识和经验医学落实到笔头上”,教学初始几年期间,撰写了《中医儿科学补充教材》、《中医儿科证治实践》、《儿科临证手册》、《中医儿科学纲要》、《中药易知》、《古代儿科文献辑要》、《辨证学说与生长发育》、《论钱乙学术成就》等论文、专论40余篇,以严谨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数以千计的学生,因此学生评价我为“学习前人不倦,启迪后者不厌”,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年,史无前例的“文革”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我也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遭到批斗。尽管这样,我坚信教师的责任不容推卸,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信念不容丢弃。我乐观地认为“心底无私,志向不移”,坚持为学生讲课、辅导,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坚持授课。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首先建议举办全国儿科师资班,倡导振兴儿科学术,要从教学水平入手。我在教学中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相结合,运用四段教学法,将讲授、阅读、讨论、总结结合为一体,有利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而使启发式教学有了新发展。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至今已为师40余年,深知教书育人对中医传承的重要,因此至今仍坚持培养学生与高徒,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亦使中医儿科后继有人。
天道酬勤,艰辛努力结硕果
多年来对事业不懈的努力与拼搏终于换来累累硕果。目前我已出版著作19部,其中主编反映本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专著7部,分别是《婴童医论》(年4月)、《婴童肺论》(年1月)、《婴童病案》(年10月)、《婴童哮论》(年3月)、《婴童哮喘防治诠论》(年11月)、《婴童医鉴》(年12月)和《婴童翼集》(年6月)。共发表论文余篇,分别在除西藏外的全国各省的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在每年的中医儿科学会、中西医结合儿科分会及吉林省儿科学会上均有专论发表,并多次获选优秀论文。另外撰写科普作品44篇,研制新药8种。
著作获奖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云:“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我在工作与学习中时时以此鞭策自己,虽已耄耋之年,唯愿发挥余热,继续为中医儿科事业尽绵薄之力。
千年名医
国医大师
(孙丽平、王延博协助整理)
已发荐读:
白屈菜:从荒野之草到药匣之星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上)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中)
·End·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和为本文点赞打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