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与百药

百病与百药

文/米鸿宾

(一)百病之症

人生,除了身体上的疾病之外,还有很多习性之病,且往往它们更殃及性命与福禄。古人对此颇为重视,相关记述和提醒更是绵绵密密,但以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总结最为丰富,竞达百种之多!

它们是——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以力胜人是一病,威势自协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与恶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诽议名贤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以贫妒富是一病,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好自掩饰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厉旁悖是一病,多憎少爱是一病,坚执争斗是一病,推负着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好杀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贤唝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投书败人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烦苛轻躁是一病,擿捶无理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慢老少是一病,恶态丑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好喜嗜笑是一病,当权任性是一病,诡谲谀谄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凶横是一病,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钻穴窥人是一病,不借怀怨是一病,负债逃走是一病,背向异词是一病,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惊胎损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笑盲聋哑是一病,乱人嫁娶是一病,教人捶擿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见货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此为百病也。人能一念,除此百病,逐日点检,使一病不作,决无灾害、痛苦、烦恼、凶危,不惟自己保命延年,子孙百世亦永受其福矣。

类似的心性致病不利养生延年的箴言,南北朝颜延之《嵇中散》所言的“五难”也颇具代表性:“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薄为四难;神荡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去,心虽希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挽其夭且病也。五者能绝,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矣。”

说白了就是,性心不改,习气不去,还欲长寿,是很难实现的!

(二)百药之良

《诗经》曰:“有物有则”,因为,有病就有药!这就是《易经》所言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之理。只不过能否及时得治,就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关于习气诸药,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的“百病”之后,又写下了“百药”,用以“养吾天和”。

这百药是——

《大藏经》曰:“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禄所谓百药以治之。

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清心寡欲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心无嫉妒是一药,

教化愚顽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恶仆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幼是一药,心无狡诈是一药,

拔祸济难是一药,常行方便是一药,

怜孤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不负宿债是一药,愍慰笃信是一药,

敬爱卑微是一药,语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能忍是一药,

扬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一药,

与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内省是一药,不自夸彰是一药,

推功引善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诚抱信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崇尚胜己是一药,安贫自乐是一药,

不自尊大是一药,好成人功是一药,

不好阴谋是一药,得失不形是一药,

积德树恩是一药,生不骂詈是一药,

不评论人是一药,甜言美语是一药,

灾病自咎是一药,恶不归人是一药,

施不望报是一药,不杀生命是一药,

心平气和是一药,不忌人美是一药,

心静意定是一药,不念旧恶是一药,

匡邪弼恶是一药,听教伏善是一药,

忿怒能制是一药,不干求人是一药,

无思无虑是一药,尊奉高年是一药,

对人恭肃是一药,内修孝悌是一药,

恬静守分是一药,和悦妻孥是一药,

以食饮人是一药,助修善事是一药,

乐天知命是一药,远嫌避疑是一药,

宽舒大度是一药,敬信经典是一药,

息心抱道是一药,为善不倦是一药,

济度贫穷是一药,舍药救疾是一药,

信礼神佛是一药,知机知足是一药,

清闲无欲是一药,仁慈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不宝厚藏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节俭守中是一药,

谦己下人是一药,随事不慢是一药,

喜谈人德是一药,不造妄语是一药,

贵能援人是一药,富能救人是一药,

不尚争斗是一药,不淫妓眚是一药,

不生奸盗是一药,不怀咒厌是一药,

不乐词讼是一药,扶老挈幼是一药,

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因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恶气而起。由人犯违圣教,以致魂迷魄丧,不在形中,肌体空虚,神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以中之。是以有德者,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恶。量体而衣,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为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也。吾人可不以百病自究,以百药自治,养吾天和,一吾心志,作耆年颐寿之地也哉!”

你看,这些延年益寿之良药都是不花钱就可以求得的呀。

《论语》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重点就是告诉我们:要想行有所得,就必须反求诸己,这叫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内在所葆有的无限力量来更新和焕发自己的生命!

(三)药是自家生

上述所言“百病”与“百药”,皆为心病与心药,均需在自家心地上澄源。

高濂《遵生八笺》还强调:“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引《象山要语》)是的,自古医家云“百病皆淤”,精神与血脉若不得到运化,则身心俱病。

言之精神之运行,高濂又说“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即有得无得,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即少忧,不积则无失。迹虽同人,心常异俗。”你只要保证你的做事时不贪不占的良好心态,就是脱俗了。否则的话,“凡重贵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亦多死亡。”

药为阳,病为阴,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两者不和,若四时中有春无夏,有秋无冬矣。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人身上自有的药与病,若能阴阳相和,则是圣人的法度,更是增益身心的不二之门。

对此,如下二例可为佐证——

其一,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禅师,十七岁出家后,某日于禅师无意间听到一位僧人唱诵张拙秀才的悟道偈,至“断除妄想徒增病,趋向真如即是邪”这两句时,忽然疑情大生。自此后,紫柏真可禅师每至一处,都要将这两句话写在墙上,时时提撕,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久又头面俱肿,无药可医。后终有一日,用斋时禅师豁然大悟:“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旋即三日内,头面之肿勿药有喜,消弭殆尽!

此后,紫柏真可禅师遍历禅席,名闻天下。一日,明神宗皇帝手书《金刚经》,不觉流汗浸湿经纸,神宗派内侍去问正在京城的紫柏真可禅师当如何处理。禅师进奉偈语,云:“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神宗见偈后,龙颜大悦。慈圣皇太后得知后,命近侍设斋供养,赐予紫金袈裟。但紫柏真可禅师却辞谢道:“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与高人福更增。”

简短两句,一代高僧不慕名闻利养、胸中豁无尘虑、心地清凉通透之风,郎然映人。

“圣贤心胸,乾坤度量。丢开千般,看破万象。”(清代刘一明《会心集》)紫柏真可禅师所展示出来的胸襟与智慧,很快就成为了人们争相传颂的楷模,也成为了无数人疗愈心疾的良药。

其二,清代周梦颜《安士全书》载有“十子异疾”案例——

宋大夫蒋瑗,有十子,一偻、一跛、一挛、一躄、一颠、一痴、一聋、一瞽、一哑、一狱死。公明子皋见之,问曰:“大夫所行何如,而祸至此?”瑗曰:“予生平无他恶,唯好行嫉妒。胜己者忌之,佞己者悦之。闻人之善则疑之,闻人之恶则信之。见人有得,如己有失。见人有失,如己有得耳。”子皋叹曰:“大夫心行如此,须至灭门矣,恶报岂止此乎!”瑗闻其言,惶然畏惧。子皋曰:“天虽高,而察甚下。若能改往修来,则其转祸为福,不患迟矣。”瑗自此改惕,尽反生平所行,不数年,诸子之疾,渐次而愈。(《迁善录》)

是说,宋代有一大夫名叫蒋瑗,生有十个孩子,但却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蜷曲伸不直、一个瘸腿、一个癫狂、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目盲、一个哑巴,唯有一个身体正常的,却死于牢狱之中。

公明子皋见到这种情况,就问匠瑗:“大夫,你平时到底做了什么呢?家人怎会出这样的灾祸呢?”

蒋瑗想了想,答道:“我生平也没做什么恶事呀?我唯一就是嫉妒心特别强——若有人超过我,我就猜忌他;若有人花言巧语谄媚我,我就很高兴;若听说某人有善行,我就会怀疑,认为不是真的;若听说某人有恶行,我马上就会相信;若见人家遇到好事乃至有所收获,就好像我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若见人遇到坏事乃至有所遗失,就好像自己遇到了好事、有所收获一样。”

公明子皋听完之后,深叹道:“大夫,以你这样的心性,该有灭门之祸,恶报岂止是仅仅应在孩子身上这些呢?”蒋瑗听闻言非常恐惧,遂问公明子皋该怎么办。子皋说:“上天虽高,但仍能察听到很低下之处。你若能改正过往修来,就会转祸为福,不用担心为时已晚。”

蒋瑗闻言,十分惭愧,从此洗心革面,勇猛精进,将之前错误行径全部纠正过来。就这样,没过数年,他几个孩子的残疾竟然渐渐全好了。

自古以来,“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欲为第一等人,须做第一等事。”(北宋邵雍《一等吟》)无论是第一等人、第一等言还是第一等事,都是离不开“第一等意”的。

从以上二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世上,心为万法之门,善用则养,溺用则殃;而心病与心药,这一阴一阳,二者若能和合,则可大,可久,可安,可裕人!

古语云: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道中不知道。因此,每个时代的心地,最流行的仍是悲剧,而代代病人之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邵雍又说:“心亲于身,身亲于人。不能治心,焉能治身。不能治身,焉能治人?”(《治心吟》)是的,即便岁时再鄙劣,心意再焦枯,都不应沦为世道之奴、权力之奴、欲望之奴,如此则生命可常见枯木逢春之势,常得康寿之喜。

尤其还要明白:真谛在行间,不在唇间!

十翼书院秉承导师制度,导师由海内外优秀传统文化学者组成,是目前国内少有的极具担当与胸襟的中国文化弘扬机构。多年来,门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有别开生面的慧命!书院秉承由海内外优秀传统文化学者组成的导师制,以院训“心源接万古,学脉承千圣”为引擎,践行勤求博采、精诚济世、与往圣相会、与今贤相长、与有缘人共结精神连理的教学宗旨。如今,传授传统文化精髓的十翼书院,已成为中国当下书院群体中饱具影响力的书院典范,来自海内外的各界精英门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有格物致知、别开生面、为往圣继绝学的慧命!年4月,有42之久的日本人生塾,由创始塾长横井悌一郎先生率队访问十翼书院,开启十翼书院国际深度交流的互动与发展,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创院时间:年

■创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8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