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是临床独特的肝病症候群,病情凶险,预后很差,病死率高。多年来,尽管各国学者对ACLF的定义、诱因、分类、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仍然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
特别是东西方学者对ACLF定义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在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不同之处。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东西方专家在ACLF病因、定义和诊断方面的异同点。
1.ACLF病因与鉴别诊断
ACLF的概念最早是在年由Ohnishi等提出,描述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损伤的一组症候群。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终末期肝病急性或慢性失代偿相区别。
通常认为,ACLF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平时病情较为稳定,一旦在某些急性损伤因素的打击下,会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并较快进展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与终末期肝病相比,这类患者肝功能潜在可逆,如果被及时于预,仍然有可能恢复到病情恶化前状态,但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疾病逆转的可能性非常有限,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选择。
临床上,准确诊断ACLF对于判断患者的救治时机和选择合适的救治方法十分重要。其中,慢性肝病是ACLF形成的基础,可以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东西方关于慢性肝病基础的认识不尽相同。西方国家以酒精和HCV感染为主,其慢性肝病基础倾向于有较明确肝硬化,包括肝硬化失代偿期。
而在慢性肝炎甚至静止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往往归到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的范畴,如美国肝病学会关于急性肝衰竭的定义是:“预先不存在肝硬化的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通常指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1.5]、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疾病持续时间少于26周,Wilson病患者、垂直获得性HBV感染者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尽管存在肝硬化的可能,但如果被诊断的时间少于26周,也可包括在急性肝衰竭之内”。
东方国家关于慢性肝病基础指所有病因(如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引起的慢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图1),而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损伤往往归于慢性肝衰竭。
关于ACLF出现急性损伤的诱因东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和印度,主要以HBV再激活、重叠感染其他嗜肝或非嗜肝病毒为主,其他包括大量饮酒、应用肝毒性药物或中草药、手术治疗等;而在西方国家,细菌感染是ACLF最主要的诱因,其次是大量饮酒和消化道出血。
不仅如此,临床上准确诊断ACLF还需要与急性肝衰竭、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de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北京白癜风专家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