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临床常见疾病,说起来,大约没有不会治感冒的医生。但是看了一些宣传保健的文章后,我却感觉应该谈谈感冒了。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但是感冒病毒的种类非常多,还会频繁发生变异。因此这次患病后产生了抗体,下次依然会感冒。今年注射的流感疫苗,也不会保证明年不感冒。抗病毒的药物对于感冒病毒,好像也效果不大。因此不论是感冒胶囊、感康,还是康泰克、白加黑,基本都是由两种主要成分组成:退热药和抗过敏药。
有的文章说,感冒不需要治疗。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一周就可以自愈。对于这种观点,我不赞同。一方面人的抵抗力有差别,就象有的人,碰破块皮不用包扎,很快就能痊愈,患处也没有感染。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会感染,不得破伤风。另一方面,不少疾病都是由感冒发展而来,比如肺内感染、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还有很多传染病,初起时就是感冒症状,如果没及时治疗耽误了,肯定后悔莫及。
感冒如果合并肺内感染、或是呼吸道感染,可以同时应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比如阿莫西林或是菌必治。合并咽炎,可以用大环内酯类抗菌素,比如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假如没有肺炎、咽炎等并发症,就不要使用抗菌素。以免产生抗药性,还会对肝肾造成损害。
从中医角度讲,感冒是外邪侵犯人体,造成机体功能紊乱。最常见的感冒,可以分为外感风热,和外感风寒两种情况。
外感风热的理论基础是《温热论》和《温病条辨》,代表方剂是银翘散、桑菊饮等;外感风寒的理论基础是《伤寒论》,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大小青龙汤等。这两种治疗方法,一是辛凉解表、一是辛温解表,不能混为一谈。临床应用时除了要注意发病季节、气候条件外,还有个简单的区分方法。
第一是:外感风寒的患者“恶寒”: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只是怕冷,中医叫“畏寒”。增加衣被后,就不冷了。只有盖上几床棉被后,患者仍然冷得发抖,这才叫“恶寒。”而外感风热的患者,发烧时会把被子掀开。
第二是:外感风寒的患者不口渴,而外感风热的患者口渴。
风热感冒可以用“银翘解毒丸”,儿童可以用“小儿金丹。”合并咳嗽的可以加服“养阴清肺丸”,儿童可以服“蛇胆川贝液”。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用“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丸”。合并咳嗽可以加服“通宣理肺丸”,儿童可以用“川贝精片”。
临床需要注意的是:
1、外感属于表证,初起时应该解表。不能一开始就用上清丸、双黄连、清开灵等清热药,防止引热入里,延长病程。
2、不能把大青叶、板蓝根理解为抗病毒药物,而当做预防感冒药,随便服用。如果是内热患者,影响还不大。如果平素虚寒,反而会降低抵抗力。
今年冬天,气温偏高。按照气候往复的规律,明年可能会春寒。也许还会发生“春温”(就是春季的流行性疾病),因此应该加强预防工作。尤其是有小孩子的家庭,更要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湿润,被褥经常晾晒。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室内温度不要过高,给孩子不要穿得太多。
3、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4、可以每周在室内用食醋熏蒸一次,按照10立方米5毫升食醋的比例,把醋倒在金属容器里,用酒精灯蒸发成蒸汽。
5、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可以用中药“贯众”30克,用纱布包好,浸泡于10公斤饮水中,做饭及饮用,连续饮用两周以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