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的张帅医生医院医务人员中遇到的「支援经历」比较特殊的一位老师。大年初二,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医院接诊,医院负责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接手患者的病情跨度大,从「最轻」到「最重」都有。
防护不到位,自己中招事小,连累整个医疗队事大
图:医院接诊首批患者由我院医疗队承担
我对武汉的第一印象是「空气中散布着雾霾的气息」,当时的气候寒冷,而武汉这座城市可能因为疫情,给人以心理上的感觉,更加「危机四伏」。接下来的两天,我们便进入了细致的培训过程中:演练穿脱防护服;驻地、生活区严格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演练完全融入了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必须从现在开始,把这些要领全部记住,当做自己的一个正常习惯。心里这样想着,真有一点「正式上战场」的感觉。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医院的比如说消防演练那种模式化的东西,因为这些条条款款任何一条都与生命安全有关。所有人都做得一丝不苟,丝毫不敢出错,就像培训我们的老师所说的,「防护不到位,自己中招事小,连累整个医疗队事大。」
图:我在医院接诊首批患者
2月7日,医院开舱接收确诊患者了,我们医疗队光荣地承担了接诊首批患者的任务。真正开始接诊患者的那个时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离病毒是这么近……我听到过的最令人惋惜的患者故事,是武汉的一家人。这一家老少好几口人,前后都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肺炎,然而他们又分别在多个医疗点进行隔离,互相见不上一面,后来家中有亲人相继去世,一家人就这样阴阳永隔了……我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当独自躺在隔离区病房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对自己亲人的担心和牵挂,又会是如何地折磨他们?然而,更多的患者,也许连隔离区病房都住不进来,只能在家中自行隔离。这,就是当时我在们在武汉的前期阶段,每天看到的和听到的。就如同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在遭受这样的磨难一般,我想,人都有同理心的,身同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其实也是对我们的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要更快速地熟悉一切操作流程,和我们的同事一起,救更多的人。
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眼角眉梢的笑意久久印刻在我脑海中……我们担当起了「亲情传话员」的特殊角色
方舱里时常出现一家几口同时来住院的情况,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对母子,儿子病情很轻,母亲病情偏重,方舱里为了生活方便是男女患者分区居住的,所以两人被分别安排在两个区域内。这时,我们医务人员就担当起了「亲情传话员」的特殊角色:当天我负责的是男患者病区,儿子担心母亲的病情,几次过来询问我们,我先安抚了他,然后询问了他母亲的大致情况,记下名字,再跑去另外一个区域探望他的母亲。我告诉老人,她的儿子很惦念她,托我们好好照顾她,让她不要担心,安心休息,有事随时找医护人员。之后,我再找到这个男患者,告诉他,他的母亲已安顿好了,呼吸平稳,不吸氧时指尖氧饱和度95%,同时也请那边医护同事多留意她的情况,有情况随时跟我们沟通……这样,两位患者都放下心来,为了不让对方操心,都特别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极其配合。
图:为老奶奶庆生
隔离病房里没有家属和护工的陪护,于是护士们的工作成倍增加,她们除了基础的医疗护理、治疗,还要承担照顾患者生活起居以及心理疏导的任务。有一次夜班,我和一位护士一起进病房,看见舱里护士们正拎着大袋小袋的水果、蛋糕、牛奶,一问才知道,原来病房里有位92岁的老奶奶当天过生日,他们便从驻地酒店带来了自己的生活物资,想给老奶奶庆生。那天,当班的护士们完成所有护理工作后,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礼物来到了老奶奶的病房……奶奶还没睡,大家给奶奶唱了生日快乐歌,祝愿她健康长寿,并送上了生日礼物。只见奶奶双手合十,不停地感谢大家。在一旁的我记录下了这个画面: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眼角眉梢的笑意久久印刻在我脑海中……后来我也发现,护士们经常带着给自己分发的水果和酸奶进病房,把这些食物和营养品分给患者,他们的体贴和细致,让我十分感动。
一个医生管近百位患者、快速查房都需要两三个小时,每次进舱都不约而同地提前两小时不再喝水
在方舱,也有「一个医生管近百位患者、快速查房都需要两三个小时」的难忘经历。这样的超高强度运转在平时是几乎看不到的。工作需要高效,团队合作便更加重要,我们的领队任景怡主任、小组长李刚主任便给我们的工作做了科学的分工和统筹安排,以确保我们医疗组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在舱内,我们平均一个班六小时,加上排队、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一个班常常长达七八小时。可我们每天穿着尿不湿去上班,却谁也没有说用到过,我是一次都没有用到,因为大家每次进舱都不约而同地提前两小时不再喝水,而且长时间地闷在防护服加隔离衣、N95口罩加外科口罩和护目镜里的身体,水分都通过皮肤和呼吸丢失了。
图:王辰院士来驻地慰问我们方舱医疗小分队了,大家都很开心
方舱接收的是两次新冠核酸阳性且流感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不重,这时需要的是对病情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