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所说的心律失常与中医的心悸相近。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均属本病范畴临床经验证实,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2、“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可忘健脾和胃导滞,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临症常选用的护心胶囊(隔山香、毛冬青、吴茱萸、石菖蒲、冰片、毛麝香、淫羊藿、三七),首先温中理气,就是着重于脾胃功能的调理,而后活血化瘀进一步治疗心脏病。从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3、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出入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即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因此,升降脾胃,阻断病理形成,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疗愈心病的重要意义就寓于其中。护心胶囊(隔山香、毛冬青、吴茱萸、石菖蒲、冰片、毛麝香、淫羊藿、三七),温中理气,活血化瘀。调节脾胃气机,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源上调治心脏病。4、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无论从病因,还是从治法上,中医均认为:心病发生多由脾胃病在先。这是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心虽主血和脉两个方面,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断,脉管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滞溜于体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反之则脾(胃)病及心。愚多年临床经验证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浊生痰,痰热与痰湿互结,促成新陈代谢紊乱。血管失去营养,导致脆弱而失去了弹性,痰浊粘腻,阻遏气机,气滞则血流不畅,导致心脉不通。这样不仅形成痰浊_气滞_血瘀,而且血瘀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使脂质代谢更加紊乱_血脂升高_血粘度升高_血管壁硬化_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病进一步加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为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闷,胸痛,健忘,失眠,神昏,谵语,心下痞,忧思,晕厥、浮肿等心系诸病证,无不涉及脾(胃),且多为脾(胃)病因在先。在治法上先健脾胃,再活血化瘀,实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确为心脏病防治学上的又一进步。护心胶囊(隔山香、毛冬青、吴茱萸、石菖蒲、冰片、毛麝香、淫羊藿、三七)正是应运而来,先健脾胃,后活血化瘀,再顽固的心衰患者经过调治也会迅速好转起来。如果一个劲地化瘀或补气或利水,既伤胃又伤了元气,治标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病?况且老年人大多胃气衰败,一定要先固胃气,方可治愈心脏病。验方:1、炙甘草、生甘草、泽泻各30g,黄芪15g。水煎,日服1剂。自汗失眠者可先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待兼症消失后再服本方。对室性早搏有效。2、党参、黄芪、丹参各30g,补骨脂、制附子各9g,川芎12g,桂枝、生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阴虚加生地,麦冬,五味子;下肢浮肿加车前子;早搏频繁加甘松。对老年人心律失常有效。3、半夏10g、风化硝10g(冲)、茯苓30g、花槟榔10g、猪苓30g、郁李仁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痰饮心悸。症见心悸心慌,伴有失眠、头晕等有效。4、生地15g、桂枝12g、麦冬15g、生草6g、丹参15g、黄芪15g、大青叶15g、苦参12g、茶树根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适应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伴见心律失常者。症见胸闷心悸,心烦少寐,口千咽痛,舌质偏红,脉有歇止。5、黄连、北五味子各6g、麦冬、党参(重症用人参6g,)各15g、枣仁12g、夜交藤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7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治疗3个疗程。可随症加减。适应早搏,心悸,怔忡,脉结代。6、党参、怀山药、龙骨各15g,五味子、炙远志各5g,酸枣仁、熟地各12g,茯苓、麦冬各10g、肉桂2g,炙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适应心悸怔忡,胆怯少寐,胸闷眩晕,腰背酸楚,脉细数结代。7、柴胡、炒黄芩各12g、清半夏6g、党参15g、云苓40g、龙齿、龙眼肉各30g、炙草10g、大枣30g、干姜5g。每日1剂,水煎服。午饭前,夜间入睡前各温服1次。适应心慌每值中午发作,惊惕不宁,胸前憋闷,静时慢慢缓解,愈时如常人。8、伏龙肝g、沙参20g、首乌20g、枸杞15g、丹参15g、山药30g、菟丝子20g、牡蛎30g,厚朴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应窦性心动过速。9、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5g、淮小麦30g、生草6g、大枣30g、丹参25g、百合30g、龙牡各30g先煎、磁石30g先煎。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适应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等。10、丹参20g、苦参15g、炙草15g、柏子仁20g、三七粉6g冲,川芎25g、五味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可随症加减药物。适应心悸。快速型心房纤颤。11、桂圆肉9g、茯神25g、炙远志15g、枣仁20g、大枣30g、橘子1个。煎茶饮服。适应心悸。忌食生冷。12、人参6g、白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酸枣仁炒)各15g、麦冬(去心)、远志(去心)、龙眼肉、生地黄(酒洗)、玄参、朱砂、石菖蒲(去毛,一寸九节者佳)各9g,柏子仁(去油)20g。研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每服20~30丸,糯米汤送下。适应心悸、失眠。13、淡竹沥40毫升、生地汁30毫升、生姜汁、白蜜各10毫升、粳米克。将粳米煮粥,临熟,下地黄汁、姜汁,煮至粥熟,然后下白蜜、竹沥,搅匀。饭后或睡前吃1碗。适应滋阴清热,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心悸。14、龙眼肉15克、百合30克、莲子肉、五味子各15克。加适量水,武火煮沸,文火煎45分钟。每日1剂。用于治疗心虚所致的心悸。
15、百合30克、小麦50克、生草9克、生地、生龙骨各30克、大枣30克。先煎生龙骨20分钟,后与其他药一起煎半小时。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治疗心肝阴虚血少所致心悸。 16、太子参20克、白木耳10克、冰糖适量。加适量水,文火煎1小时。每日1剂。用于治疗气阴不足所致心悸。17、淮山药30克、人参10克、朱砂6克、鸡蛋1个。将山药、人参研成细面,与朱砂拌匀;每次6克,与鸡蛋搅匀,放蒸锅上蒸熟即成。每日晨起一碗蒸蛋,连服半月以上。可补气养血,用于治疗心脾不足所致的心悸。
18、南星、川乌各适量,研为细末后用黄蜡融化,然后敷在手、足心部位,可治心悸。19、丹参、党参、香附、佛手、远志、生龙骨、生牡蛎、柏子仁、炒枣仁、朱砂(冲服)、琥珀(冲服)、磁石,量因人因症而异,水煎服,一天一剂,对于心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慌气短,眩晕耳鸣有效。20、苦参、红花、炙草,量因人因症而异,粉细制成浸膏丸后口服,一天三次,4周为1疗程,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等引起的房性、室性、交界性早搏。21、附子、桂枝、补骨脂、细辛、麻黄、炙甘草、仙灵脾、麦冬、炒枣仁、远志,量因人因症而异,日1剂,水煎后早晚分服,注意服药期间须停服其他可影响心率的药物,可治疗心动过缓引起的心悸气短,头晕胸闷等症。22、党参、丹参、苦参、炙甘草、柏子仁、常山,量因人因症而异,水煎后分两次服,一天一剂,30天为一个疗程,可治心悸,胸闷。23、炙麻黄、细辛、制附子、红参、玉竹、黄精,量因人因症而异,水煎服,可治疗心动过缓引起的心悸症状。24、法夏、茯苓、化红、炙草、炒枣仁、远志、石菖蒲、党参、枳实、松节,量因人因症而异,水煎服。有补益心气,理脾祛痰之功,对于心悸病,证属心气不足,又兼有痰湿者适宜。仅供有缘人参考。谢谢!张宏恩
疗疾救难慈心怀德此生无悔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jydzz/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