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泸西县永宁乡舍者村委会纸厂村盐井沟水库发生一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病16例,重症4例,暂无死亡病例。
眼下正是野生菌采食旺季,泸西县连续发生多起村民在家中误采、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省已有上百人吃菌后中毒身亡。
针对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的情况,泸西县疾控中心盘点了近年来引发过群众中毒的野生菌品种。根据统计,近些年来,发生在泸西县的中毒事件中所涉及到的野生菌(多为当地人称呼,部分音译)品种有:白毒伞、草鸡枞、腐炭菌、猪拱菌、瓦灰菌、石灰菌、麻脚牛肝菌、见手青、红见手、红粑粑菌、紫色皮条菌、粪菌、葱菌等。
提醒:不要采食不熟悉的菌类,每次最好只食用一种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切忌凉拌生吃。你知道吗?
“腐炭菌中毒”?实际上很可能是亚希褶红菇(黑菇)中毒!
市民很容易把剧毒的亚稀褶黑菇(红菇)和可食的密褶黑菇(俗名:腐炭菌)弄混而误食中毒,导致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心肌大面积坏死、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死者多因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所致,死亡率高达70%。
专家提醒:“密褶”和“稀褶”均不中毒,唯有“亚稀褶”中毒。把菌子掰开后,腐炭菌会先变红然后再变黑,亚稀褶红菇只会变红不会变成煤黑;腐炭菌成熟过老后整个子实体都会变成煤黑色。其同科目形态相似,连专家都容易弄混,以至于近期泸西县村民已有多人吃此菌中毒,建议此类菌子市民最好不要食用。
你知道吗?
“白毒伞”中毒,主要指误食致命鹅膏和鳞柄白鹅膏等毒伞类鹅膏菌!
致命鹅膏,鳞柄白鹅膏俗称“白毒伞”。食用此类菌子中毒后果极为严重,其毒素无法通过高温烹调去除,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厉害,死亡率高达95%以上。
专家提醒:鹅膏菌大多有毒,且此类菌子品种众多,黄盖鹅膏、灰花纹鹅膏、淡红鹅膏等都不能吃。市民切记:像致命鹅膏一样的“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群(菌环),脚上还穿鞋(菌托)”的菌种不可食用。
你知道吗?
“草鸡枞中毒”?实际上很可能是灰花纹鹅膏菌或假褐云斑鹅膏等外形类似菌中毒!
灰花纹鹅膏菌和假褐云斑鹅膏也同为鹅膏菌,市民常会把这类菌误认为是小鸡枞或草鸡枞(可食)误食而导致中毒。
专家提醒,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有剧毒,切勿食用。从形态学上看,鸡枞根长,柄粗,而灰花纹鹅膏菌炳稍细,且有菌托。如果菌子太小或者菌子不完整有残缺无法识别的,最好丢弃。
你知道吗?
“见手青”中毒,多为红网牛肝菌等一系列牛肝菌加工不熟中毒!
“见手青”,是具有伤变后呈靛蓝色显色反应特征的一类牛肝菌的统称,物种数量庞大,隶属于牛肝菌科。大多数牛肝菌都是条件可食菌,是我县各类野生菌中毒事件中中毒人数最多,但致死率不高的菌种,多由于烹调加工方式不当而引发中毒。比如:常见中毒的“黄见手”,学名:红网牛肝菌,中毒后会出现精神兴奋、精神抑制或精神错乱等症状,还会出现呕吐、腹泻、出汗、流泪、心搏减慢等副交感神经症状,产生致幻(如小人国)、发笑、狂歌乱舞,严重者可出现昏睡不醒等症状。
专家提醒:预防牛肝菌中毒要掌握正确的加工烹调方式,应注意要洗净,切片薄而均匀,烹饪的过程中用大量的油保证高温烹煮一定时间,炒熟炒透,不粘锅,不和别的菌种一起加工食用。另外少数牛肝菌,如网孢海氏牛肝菌、细网柄牛肝菌、黄粉末牛肝菌等毒性很大,不能食用。
你知道吗?
“红粑粑菌”中毒,学名小毒红菇,当成大红菇误食中毒!
毒红菇,有些市民误认为是可食用的“大红菇”弄混,导致急性肠胃炎型中毒。毒红菇味麻辣,食后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会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专家提醒:大红菇和毒红菇的区别,第一,成年子实体,大红菇子实体较大,毒红菇子实体较小;第二是在伞盖上,大红菇的菌盖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而毒红菇往往是粉红色,从内而外渐淡不如大红菇颜色那么深、那么鲜艳;同时,大红菇的菌盖在潮湿的时候才会比较黏糊,而毒红菇的菌盖无论干湿,都是黏而光滑的。第三,是菌柄,大红菇菌柄白色,常于上部或一侧带粉红色,或全部粉红色而向下渐淡。毒红菇,白色或粉红色,而且内部松软。第四:包子印,大红菇包子印黄色,毒红菇包子印无色。
据泸西县疾控中心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泸西县野生菌中毒以家庭自行加工食用的情况居多。其中,农村地区自由采摘加工中毒占了2/3以上,市场流通中较少发生中毒事件。
菌子是一种真菌,均含有一定的毒性。目前全球报道食用菌余种、毒菌余种。我国现在已知食用菌多种、毒菌余种。研究表明,我国剧毒菌有11种,包含鹅膏属真菌8种、条盖盔孢伞、毒沟褶菌和亚稀褶红菇等。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道传统美食,味美香甜的野生菌深受市民喜爱,一旦采摘、误食有毒野生菌,或者加工、食用方法不当,极易发生中毒事件。
经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发现毒菌含毒成分比较复杂,一种毒素可存在于多种毒菌中。而一种毒菌可能含有多种毒,或者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生长季节不同,毒素多少会有变化,还会有地区性的差异。毒菌中,毒性较强的毒素有毒肽,会造成肝脏损害;毒伞肽,会造成肝、肾损害;毒蝇碱,会引起精神症状;鹿花毒素,会导致红细胞受损。此外,不同的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会引发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多脏器损伤型(肝肾损害型)、日光性皮炎型五类中毒症状。食用野生菌中毒,往往因人而异,中毒反应还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食用习惯、加工方式、食量多少有关,有的人对某种毒素敏感,而有的人则食之平安无事。
疾控中心提醒:
市民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轻信“能使大蒜、银器、象牙筷变色的菌子有毒”、“生蛆虫食的菌子无毒”等说法;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不要吃过熟或幼小的野生菌;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而且食用量要有所控制,不要一次食用过多;加工食用时采用的方法要得当,切忌凉拌生吃;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如食用野生菌后感到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医院治疗,如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并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文章来源于:红高原泸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