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临床为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临床上一般分为四类,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前两种为临床常见类型。本病依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呕吐”“胃痛”等范畴。

1病因病理

急性胃炎常由一种或多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

1.1生物因素:包括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肉毒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不洁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病毒感染引起急性胃炎者也不在少数。

1.2应激:如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精神紧张等,可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屏障功能损坏;也可增加胃酸分泌,大量氢离子反渗,损伤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烂和出血。

1.3药物:常见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或铁剂等。这些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其中NSAID还通过抑制环氧化合酶的作用而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产生,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某些抗肿瘤药如氟尿嘧啶可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1.4酒精:乙醇具有的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炎症细胞浸润多不明显。

1.5创伤和物理性因素:放置鼻胃管、剧烈恶心或干呕、胃内异物、食管裂孔疝、胃镜下各种止血技术等均可致胃黏膜糜烂甚至溃疡。

1.6其他: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和出血。

2临床表现

2.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或胀痛,或刺痛,或隐痛,或灼痛,或钝痛,起病较急且痛势较剧烈。多伴见恶心、呕吐、嗳气和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呕吐物多为胃液、食物残渣等,部分病例可见发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腹泻。

2.2急性腐蚀性胃炎:可见口腔或咽部急性腐蚀性损伤,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呕吐物中有坏死的胃黏膜组织,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严重时可发生食管或胃穿孔。急性化脓性胃炎一般呕吐频繁伴有寒战和高热,呕吐物恶臭,呈胶冻样或脓样。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3诊断

3.1临床诊断

3.1.1临床表现:不洁饮食史或酒精、药物、化学毒物等摄入史,突发上腹部疼痛,伴呕吐,部分可见发热、腹泻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3.1.2体征:患者大多数仅有上腹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特殊类型的急性胃炎患者,可出现急腹症,甚至休克。

2.2确诊标准

主要诊断依据:①有进食化学、物理刺激物及含微生物、细菌毒素的食物史,常于24小时内发病。②具有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病例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糜烂性胃炎常有上消化道出血。③腹部或脐周压痛。④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或出血糜烂等现象。

4鉴别诊断

临床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急性胃炎常有明显原因,仅上腹部或脐周压痛,无腹膜刺激征,用阿托品类药物能缓解腹痛。急性胃炎与上述疾病不难鉴别。

5治疗

5.1西医治疗原则

祛除病因、控制症状、治疗并发症,呕吐较多者可肌注胃复安,并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细菌性胃炎或胃肠炎可予相应抗菌药治疗。糜烂性胃炎在祛除病因的同时,给予胃酸分泌抑制药和胃黏膜保护剂。胃出血者按上消化道出血原则止血治疗。

5.2中成药用药方案

5.2.1基本原则:本病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和脾胃素虚等;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虚弱,标实为湿阻、热郁、血瘀等;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治疗上重在调理脾胃,审症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5.2.2分证论治(表1-1)

表1-1急性胃炎分证论治

上表内容的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只供专业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治疗依据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jyhyz/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