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味中药传说故事三半夏

传说:石羊场有个叫李富安的乡民,想多子多富,贤妻已为其生了七个儿女,都想还生。48岁那年的夏天中间生下了第八个小孩,因是夏天过半,李富安给她取名为李半夏,家人都叫她半夏。李半夏生来身小体瘦,苗条如柳,半夏长到10岁时,个子还是很小,但很乖。因家里人多地少,难以维持生活,这时,李富安就把半夏送到相盖山寺内诵经,半夏到相盖山后,一心想普度众生,修炼成佛,摆脱人间的痛苦,经多年的苦修炼都没有成仙得佛,她都失去了信心。一天晚上。佛祖给她送来一个梦“你要继续修炼,佛门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根本,你虽然修炼了多年,但没有为天下众生消除苦难,所以不能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半夏姑娘就按佛祖的旨意。在普州城挂起了“起死回生”的抬帘,摆起了药摊,给百姓治病。男人们看见药摊旁站着一位十分美丽,面带笑容的姑娘都不好意思去找她治病,一位从乡下进城的老太太因无钱看病,看到这位面善的姑娘就上前去问道,“姑娘,我没有钱治病,你若是能治好我的病,我就一辈当你的下人,服待你一辈子”,姑娘听后,摸着她手说:“大娘,你病得不轻呀,我会治好你的病,并分文不收。”姑娘边说边为其包药,药包好后,和蔼可亲爱地说道:“大娘,你把这药拿回去煎来吃了,病一定会好的”。老太太感激不尽接过药包,回到家里就把药煎来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又喝了一次,到了中午老太太感觉没有什么病了。随后她逢人就说:“街上有一位年轻的神医,治好了多年没治好的老毛病”。果真大家仔细一看,老太太病了很多年,都没有哪个医生治好她的病,现在一下子脸色红润,说话很有精神,病容全消失了。些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姑娘治病的名声就传遍整个普州,百姓们有的携儿带女,有的柱拐杖来找她治病,她不分白天黑夜,随喊随到,到病人家中治病,真是药到病除。在整个普州传为神医。有一天,半夏姑娘来到石羊场为百姓治病,当她看见了七八个病人,开了七八个药方,包了七八包药,累得她腰也直不起来了,突然来一位小伙子对他说:“我是天上的六甲神,因你为百姓消灾治病,功德非常圆满,奉玉大帝旨意,召你上天入仙班,命你明日大阳出山时,到相盖山华严洞排班听封”,六甲神又悄悄地对他说:“可能是半夏仙”。然后,就踏上一朵莲花走进了祥云。半夏姑娘听后,腰也直起了,十分兴奋。心想,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第二天,她早早收拾好了行装,准备奔向华严洞,待日出后上天赐封,当她正夏出门时,急促的敲门声,使她不觉一惊,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位壮汉抱着一个面色苍白,生命垂危的小孩,壮汉急得满头是汗,哀求半夏一定救好这个孩子,因为他是我家的独苗。半夏姑娘一摸小孩的脉,病得不轻,但她心慌,不知如何下药治。不过她还是尽力克制上天的心情,寻问病情,分析病理。仔细观察,琢磨。为小孩煎药,喂下后不见好转。眼看上天的时间就快到了,半夏姑娘对壮汉说:“药已服下,我有点事出去,回来再救小孩”。壮汉见半夏姑娘要走就扑通一下跪下,哀求半夏姑娘一定要把小孩治好才走。半夏姑娘很为难,正在这时,小孩口吐白沫,眼睛发直,脸色雪白,半夏姑娘急忙进行抢救,已把听封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等小孩苏醒过来后,她听封的时间早已过去了,半夏姑娘还是去了华严洞,但什么动静都没有了,半夏姑娘就这样失去了上天的机会,从此,她再也不想上天成仙行道的事了,就一心一意地为普州和天下穷苦人治病,因她治病救人,常年奔波,劳累,不幸积劳成疾,便离开了人世,人们就把她埋地一块大土中间。不久,她的坟和这块土里都长出了许多绿油油小苗来。过了一段时间这块地的主人,耕地种庄稼时发现苗苗下面结有一颗珠子大小的东西,可能是半夏姑娘变的,不如拿来作药用,他就送了几颗给邻居一位有病人吃了,效果很好,病情真的减轻了,此事传出去后,有病的人,特别是气管炎、胃炎、呕吐的病人挖来吃,一吃就见效,十分灵验,为纪念半夏姑娘,人们就称小苗苗为半夏,并在华严洞左壁首位按半夏姑娘的形态雕刻了一尊坐像,使永远纪念和瞻仰。半夏有毒,体寒者慎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1.湿痰,寒痰证。本品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者,则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2.呕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配黄连,则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则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则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近代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种呕吐。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痰热阻滞致心下痞满者,常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瓜蒌、黄连,可治痰热结胸,如小陷胸汤(《伤寒论》);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贝母等;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煎服,3~1O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1.《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2.《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3.《本经逢原》:“半夏同甘苍术、茯苓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1.化学成分:块茎含挥发油,内含主成分为3-乙酰氨基-5-甲基异噁唑、丁基乙烯基醚、茴香脑、苯甲醛、?-榄香烯等,还含?-谷甾醇、左旋麻黄碱、胆碱等及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皂苷,及少量多糖、脂肪、直链淀粉等。2.药理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和水浸液或其多糖组分、生物碱具有较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水浸剂对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早博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半夏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煎剂可降低兔眼内压,半夏蛋白有明显的抗早孕活性。3.临床研究:半夏现代临床还用单用或配伍他药治诸多疾病,如半夏配生姜、茯苓煎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1例,结果临床症状均消失,10例心电图恢复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9:26);生半夏,加陈醋、温开水调匀,敷患处,治疗颈部淋巴结炎30例,效果满意(时珍国药研究,,1:36);制半夏加食醋浸泡,苯甲醇过滤,口服,治疗慢性咽炎例,治愈例,好转例,无效52例(现代应用药学,,2:25);制半夏先煎,加醋及鸡子清,搅匀,徐徐含咽,1日1剂。治疗痰火互结,咽部充血水肿之实证失音患者33例,服药2~3天痊愈(中国中药杂志,,3:);另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乙醇中,取上清液滴耳,对急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黑龙江中医药,,4:39)。另有报道以生半夏配生姜煎液口服,预防脑CT增强扫描副作用例,结果副作用明显减少,且止吐效果达98.7%(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5:)4.不良反应:生半夏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等副反应,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但这种刺激作用可能通过煎煮而除去。实验证明,半夏对动物遗传物质具有损害作用,故用于妊娠呕吐应持慎重态度。久用半夏制剂口服或肌注,少数病例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血尿。误服生半夏中毒时,可给服姜汁、稀醋、浓茶或蛋白等。必要时给氧或作气管切开。以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5g,煎汤,先含漱一半,再内服一半,或以醋30~60ml加姜汁少许,漱口或内服。临床用生半夏时必须煎熟,以避免中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jyhyz/7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