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亚急性、慢性炎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为柯萨奇A、B组,其他有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HIV病毒等。少数见于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和腺病毒等。
(二)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损伤作用病毒直接进入j心脏毛细血管侵入心肌,在心肌内繁殖。病毒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毒素作用,造成心肌代谢紊乱,或侵犯血管影响心肌血供,引起心肌损害。
2.免疫反应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致敏T细胞对正常心肌细胞发生免疫反应。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病毒感染的表现约半数患者有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病史。患者多有发热(轻度或中度)、咽痛、咳嗽、全身不适、乏力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腹泻等肠道症状。若同时累及其他系统,可出现相应的表现。
2.心脏受累的表现病毒感染后1~3周,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及浮肿等。大多数患者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发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二)体征
心动过速与发热程度不平衡,睡眠或休息时心率仍快无明显减缓。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搏和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浊音界轻度扩大。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心音可呈胎心律或钟摆律;可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
心尖区可闻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舒张期杂音,杂音强度一般不超过3级,病情好转后杂音可消失。
当炎症累及心包膜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肺部哕音、肝大、室性或房性奔马律、交替脉等心力衰竭的体征及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尿少等心源性休克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病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可增高,血沉加快。
(二)心肌损伤标记物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可增高;血清肌钙蛋白T或肌钙蛋白I升高。
(三)血清抗体测定
急性期和恢复期前后2次测定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升高;外周血检出肠道病毒核酸;血清中特异性IgM滴度超过1:32。
(四)心电图检查
常见异常表现有:①窦性心动过速;②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如合并心包炎可有ST段抬高;③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以室性早搏多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多提示病变范围广泛;④低电压或R波降低、Q—T间期延长、心室肥大,亦可出现坏死性Q波。
(五)X线检查
无症状或轻型病例心影多正常;弥漫性心肌炎或合并心包炎者,心影扩大,心脏搏动减弱,严重者可见肺淤血或肺水肿征象。
(六)超声心动图检查
显示左室壁弥漫或局限性收缩功能障碍、心室腔扩大、室间隔反常运动等。
(七)心内膜心肌活检
可见心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心肌细胞坏死和(或)心肌细胞变性,心肌活检标本可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病毒抗原,是确诊活动性心肌炎最有价值的方法。
(八)病毒分离
急性期从患者咽部、血液、粪便、心包或胸腔渗出液中可分离出病毒,是病毒感染的可靠依据。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的病史。
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
心电图、X线、实验室等检查结果有心肌受损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心肌炎。
⑤)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组织内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基因片断的检出。
(二)临床分型
1.亚临床型无自觉症状,ECG发现ST—T改变或早搏。
2.轻症自限型病毒感染后1—3周,轻度不适,ECG发现ST—T改变或早搏,CK—MB一度升高,无心脏扩大、心力衰竭,1—2月后逐渐康复。
3.隐匿进展型一过性心肌炎数年后,心脏逐渐扩大,表现为扩张性心肌病。
4.急性重症型病毒感染后1—2周内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
5.猝死型常在运动中猝死。
(三)主要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①除具有心肌炎的表现外,多有近期链球菌感染史的证据(咽痛、抗“0”升高、咽拭阳性等);②多为全心受累,杂音多较明显且较恒定;③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特征性表现如多发性关节炎、皮下结节、环行红斑等;④糖皮质激素与抗风湿制剂疗效明显。
2.冠心病①多见于中老年人,慢性起病,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病史,无前驱性上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②有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心肌坏死的证据;③反复发作心绞痛,对硝酸甘油反应良好;④冠状动脉造影具有确诊价值。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安静卧床休息,如有发热、胸痛、白细胞计数增高、心肌酶升高,或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应卧床休息3个月以上。心脏增大、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重症患者,应休息半年至1年,直至心脏形态结构恢复,心衰被控制,心电图异常恢复。
(二)改善和促进心肌代谢
三磷腺苷、辅酶A、肌苷静脉滴注;极化液或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B6稀释后静脉滴注;辅酶Q10口服;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
(三)应用糖皮质激素
目前不主张早期使用,对有严重毒血症状、心源性休克、难治性心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考虑有自身免疫反应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常用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总疗程4—6周,有效后逐渐减量。
(四)应用抗病毒药物
目前尚无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
(五)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可应用干扰素α、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
(六)治疗并发症
1.控制心力衰竭限制钠盐和液体摄入量,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必要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通常使用常规剂量的2/3-1/2,防止发生洋地黄中毒。
2.纠正心律失常对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仍出现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者,应及时安装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
3.纠正休克。
(七)中医药治疗
可给予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以及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抗休克、保护心肌等作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