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阑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一)病因
1.阑尾腔阻塞是进行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阑尾管壁中的淋巴滤泡明显增生使管腔狭窄而梗阻,约占60%,青少年多见;粪石阻塞约占35%;食物中的残渣、寄生虫的虫体和虫卵及肿瘤等其他异物约占4%。
2.细菌入侵阑尾管腔发生阻塞后,大量粘液在腔内潴留,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在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抵抗力低下,阑尾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增加。
(二)分类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多只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阑尾外观轻度肿胀,浆膜充血并失去正常光泽,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光镜下阑尾粘膜表面有小溃疡和出血点;本型属轻型阑尾炎或病变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变已累及阑尾壁的全层。阑尾粘膜溃疡增大,腔内积脓;阑尾显著肿胀,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盖有脓性渗出物。发炎的阑尾常被大网膜和邻近的肠管包裹。常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
3.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升高,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穿孔部位多在阑尾根部和尖端穿孔,如果穿孔的过程过快,阑尾腔内的积脓可自由进入腹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本型属于重型阑尾炎,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4.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如果过程进展较慢,穿孔的阑尾将被大网膜和邻近的肠管包裹,则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三)转归
1.炎症消散
2.炎症局限:阑尾周围脓肿
3.炎症扩散:弥漫性腹膜炎、化脓性门静脉炎、细菌性肝脓肿或感染性休克等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一般情况、既往史、腹痛的病因及诱因、腹痛的特点
(二)身体状况
1.症状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典型表现,上腹部→脐周→右下腹。腹痛特点可因阑尾位置及不同病理类型而有差异。
?单纯性:轻度隐痛
?化脓性:阵发性胀痛和剧痛
?坏疽性:持续性剧烈腹痛
?穿孔性:暂缓后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右侧腰部
?盆位:耻骨上区
?肝下区:右上腹痛
(2)胃肠道症状:早期→厌食、恶心和呕吐,盆位→直肠刺激征、膀胱刺激征,弥漫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
(3)全身反应:早期乏力,炎症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腹膜炎时→39℃或40℃,化脓性门静脉炎→寒战、高热、轻度黄疸。
2.体征
(1)右下腹固定压痛: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体征。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全腹压痛,右下腹最为明显,常见于麦氏点。
(2)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小儿、老人、孕妇、肥胖、虚弱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腹膜剌激征可不明显。
(3)右下腹包块:阑尾包块和(或)脓肿时,右下腹可扪及压痛性包块。
3.其他体征
(1)结肠充气实验(+):检查者先用一手压降结肠,再以另一手压近侧结肠,并逐步向近侧结肠移动,将结肠内气体赶向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该试验为急性阑尾炎体征,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腰大肌试验(+)。腰大肌实验: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下肢微曲,右下肢伸直,将伸直的右下肢向后伸展,如引起阑尾点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阑尾位置靠后。
(3)闭孔内肌试验(+)。进行检查时,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将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并伴右股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检:如体检发现右下腹饱满,可触及一压痛性肿块,固定,边界不清,应考虑阑尾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4.其他类型阑尾炎
(1)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急腹症之一。小儿盲肠位置较高,由于大网膜发育不全,难以通过大网膜移动达到包裹炎症阑尾的作用,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故临床表现与成人阑尾炎不同:病情发展快且重,全腹疼痛,早期出现高热,呕吐。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但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
(2)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不常见。老年人对疼痛感觉迟钝,腹肌薄弱,防御功能减退,所以主诉不强烈,体征不典型,临床表现轻而病理改变却很重,体温和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又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阑尾动脉也会发生改变,易导致阑尾缺血坏死或穿孔。加之老年人常伴发心血管病、糖尿病、肾功不全等,使病情趋于复杂严重。一旦确诊,及时手术。
(3)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较常见。妊娠中期子宫的增大较快,盲肠和阑尾被增大的子宫推挤,向右上腹移位,压痛部位也随之升高。腹壁被抬高,炎症阑尾刺激不到壁层腹膜,所以使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均不明显;大网膜难以包裹炎症阑尾、腹膜炎不易被局限而在再上腹部扩散。炎症发展易致流产或早产,威胁母子生命安全。以手术治疗为主。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超过80-90%。新生儿、老年人及AIDS/HIV感染者不明显。
2.影像学检查: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腹部平片可见盲肠末端扩张、积气或液平面。
(四)治疗要点
1.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不同意手术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发病已超过72小时或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卧床、禁食,补液、抗炎、密切观察。临床上以头孢类抗生素加甲硝唑应用最多。
三、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及手术前护理
1.半卧位
2.禁食
3.观察病情
4.控制感染
5.对症护理
6.心理护理
禁忌灌肠导泻,诊断未明确,禁用镇静、止痛药物,尤其是吗啡、杜冷丁。
(二)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根据不同的麻醉,选择相应的卧位。6小时后血压平稳这,该半卧位。早期活动:轻症病人于手术当日即可下床活动,重症病人应在床上多翻身、活动四肢,待病情稳定后,及早起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2.饮食:术后禁食,静脉补液,肠蠕动回复后可进流质。勿进食牛奶豆浆等。
3.病情观察
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5.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6.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阑尾系膜的结扎线松脱,引起系膜血管出血。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失血性休克等。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输血补液,紧急再次手术止血。
(2)切口感染:最常见术后并发症。多见于化脓性、坏疽性和穿孔性急性阑尾炎。表现为术后3日体温升高,切口胀痛或跳痛,局部红肿、压痛明显,甚至出现波动。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的提高和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此并发症已较以前减少。处理原则:可先行试穿抽出脓汁,或于波动处拆除缝线,排除脓液,放置引流,定期换药。
(3)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较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多发生于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者,与局部炎症重、手术损伤、术后卧床等多种原因有关。一般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及全身支持疗法,梗阻多可缓解。如不缓解,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是,需手术治疗。
(4)阑尾残断炎:阑尾残段保留过长(超过1cm)时,术后可发生残段炎症,表现与阑尾相同的症状。症状较重者再次手术切除过长的阑尾残端。
(5)粪瘘:少见。发生的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表现为术后数日内切口处排出粪臭分泌物,持续低热,腹痛。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常规护理,经换药等非手术治疗后多可自愈。经久不愈合时,如病程超过3个月,可手术治疗。
(6)腹腔脓肿:多发生于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由腹腔残余感染或阑尾残端处理不当所致。常发生于术后5~7天。
(三)健康指导
1.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及生活习惯,餐后不做剧烈运动。
2.及时治疗胃肠道炎症或其他疾病,预防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3.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甚至粘连性肠梗阻。
4.阑尾周围脓肿者,告知病人3个月后再次住院行阑尾切除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