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课件原创为郑晓燕、周艳芳,由耿芳径整理、发布。
周艳芳主任主持: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又到周五、群里的每周一课我们按时进行。今天给我们讲课的是我们的11号群助理,我们科浅表组的主力队员,我们的后起之秀郑晓燕医生。郑晓燕从外院调到我们科还不到3年的时间,到我们科变成了一个学习达人,不光学习面广,业务水平提高快,而且逢考必过!理论和实战并驾齐驱。后到省影像所滕主任那里进修学习,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用心带教,腹部、妇产、肌骨浅表全方面提高,工作中浅表病例错综复杂,但往往能够准确的鉴别并诊断。因为我们科小儿髋关节的病例少,经验不足,郑晓燕得到滕主任的真传,操作切面规范,学习回来后就成了我们科小儿髋关节的诊断大咖,小儿髋关节的诊断靠郑晓燕来完善和带动。郑晓燕从事超声诊断工作也有十多年了,本来理论基础不错,手法也好,在外院工作的时候也早就开展了胃肠超声,所以胃肠超声也很有经验!
郑晓燕谦虚、能学是最大的特点,接下来会选择更多合适的机会进一步深造学习,天道酬勤,相信定会成长为一位高水准的超人。
郑晓燕医生今天讲课的内容是:《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及超声监测下灌肠治疗》,她的课件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我科近几年来的相关病例,课件内容详实,值得一听!
下面就有请郑晓燕医生开始讲课!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周主任的介绍,其实我们并没有主任说的这么好,周主任采用激励的方法,使我们在主任的鼓励和表扬下找到自信。“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在周主任言传身教下,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精彩,由衷的感谢周主任,我为能够融入这样的团队而自豪!
今晚很荣幸和大家相聚在我们胃肠超人山东群,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一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及超声监测下灌肠治疗的相关知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
今天我从两大方面和大家展开学习。第一部分是肠套叠,从概念、分类、病理、临床表现、声像图改变与鉴别诊断展开学习。第二部分是实时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原发性肠套叠。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肠套叠的概念:
流行病学:
再看一下几种分型:
按发病急缓和梗阻程度分急性肠套叠、亚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痉挛缺血严重而持续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者为急性肠套叠,婴儿多见。套入后严重痉挛而发作时间不长或造成不全性肠梗阻者称为亚急性肠梗阻,多见于两三岁以上的幼儿。慢性者大多只有套入而无肠梗阻,多见于大龄儿童或成人继发性肠套叠。
回盲型(回肠套入盲肠)起套点为回盲瓣;回结型(回肠套入结肠)起套点为末端回肠,其中以回盲型最常见。我们在工作中的描述和结论主要按病理解剖部位来分型。
关于肠套叠的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
腹痛是肠套叠的主要症状。腹痛突然发生,呈阵发性疼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
呕吐为肠套叠的早期症状。多因肠系膜被牵拉而产生的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或肠内容物。严重时吐出有粪臭的液体,说明肠套叠引起梗阻已十分严重。
便血①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有时仅为少许血丝。②回结肠型肠套叠早期就有血便;小肠型肠套叠血便出现较晚,无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肠指诊指套可见染血。
腹部包块约80%的病例腹部可触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为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无压痛,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肠套叠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
全身情况:随着肠套叠病情的进展,患儿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后可出现肠坏死,产生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恶化,表现出发高热、严重脱水以及电解质失衡的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征象。
看一下在超声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超声表现: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几个病例:
病例一:患儿男孩,4岁,右下腹部探及套入长度约8.0cm的混合回声包块,纵断面呈"套筒样",横断面呈"同心圆"征。肠壁未见明显水肿,CDFI:肠壁可见点样血流信号。套入部内可见多发淋巴结及系膜回声。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部分肠管、系膜及淋巴结一起套入邻近的一部分肠管内。
病例二:患儿男孩,4岁,肠息肉引发肠套叠,升结肠肠腔内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3×1.8×2.2cm,边界清晰、光整,其内可见网眼状细小无回声囊,并可见蒂,CDFI:息肉内及蒂内均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其下方可见范围约3.2cm×2.5cm的混合回声包块,纵断面呈"套筒样",横断面呈"同心圆征"。肠壁未见明显水肿,CDFI:肠壁可见点样血流信号。灌肠后肠息肉清晰显示。
病例三:患儿男孩,11个月,肠重复畸形引发肠套叠,于左上腹部探及套入长度约2.5cm的混合回声包块,纵断面呈"套筒样",横切面呈“同心圆征”,肠壁未见明显水肿,CDFI:肠壁可见点样血流信号。另于左上腹包块上方可见一囊袋样结构,范围约2.9cm×1.0cm×1.0cm,边界清,透声好,可见与小肠相连。
病例四:患儿女孩,11个月,于脐部及右下腹分别探及混合性包块,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样",肠壁未见明显水肿,CDFI:肠壁可见点
样血流信号。
下面我们看一下鉴别诊断:
假性肠套叠不需要灌肠治疗。
这是一例小肠套叠,患儿女,2岁,呕吐3次,阵发性哭闹就诊,在开始检查的时候发现,等到检查结束的时候就自行消失了,在我们工作中经常碰到。
鉴别诊断2:回盲瓣水肿,增厚横断面似呈同心圆征,在检查过程中仔细分辨解剖部位,不难区分。
下面我们再简单看一下成人肠套叠:
第二部分
应用高频探头,找到肠套叠包块,随生理盐水注入跟随包块移动探头,注意观察肠管的扩张程度和总注入量。半岁以下总注入量控制在-ml,肠管内径控制在2.0-2.5cm;一岁以下总注入量控制在-ml,肠管内径控制在2.5-3.0cm;一岁以上总注入量控制在-ml,肠管内径控制在3.0-3.5cm;二岁以上总注入量控制在-ml,肠管内径控制在3.0-3.5cm,三岁以上总注入量不超过ml,肠管内径控制在3.0-3.5cm。在复位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合手法复位(对于套叠包块嵌顿于回盲瓣一时难以复位的患儿,可停止灌水,超声监视下应用手指向回盲瓣方向轻柔按摩包块帮助复位,一般可成功)
看一个病例:这是一个3岁的男孩,复位前声像图表现,横断面“同心圆”征,纵断面“套筒征”。
灌肠复位后,可见肠管扩张并伴有回盲瓣增厚,水肿。
当套叠包块通过回盲瓣而消失,回盲瓣开放,小肠扩张,小肠内见液体流入,为复位成功的标志。大多数复位成功者回盲瓣及末端回肠管壁常不同程度增厚、水肿。
这张表是我们在灌肠时参考的数值,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总结:
这是我们医院张华伟主任那里学习甲状腺穿刺活检时的一张照片,我们这个团队,以开放交流为基础,无私包容为理念,创新学习为主题,打造品牌科室,提高团队整体水平。一边外出取经,把各项新项目依次开展起来,一边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交流学习。科室自开展胃肠超声以来,共有医院派人来科室参观学习,在交流中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交流了学术,增进了友谊。
今天的小课就交流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周艳芳主任总结:
郑晓燕的小课从肠套叠的分类、病因、病理基础、超声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是超声监测下灌肠的准备工作、灌肠治疗的操作全过程、注意事项等表述详实,完全能够指导初学者展开工作,最后灌肠注入量及肠管最大径的参考表很实用,这些参考值最初来源于王涓老师的课件,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再次表示感谢!
通过今晚的系统讲解学习,相信大家能够对肠套叠进行超声诊断!并鼓励没有开展超声监测下医院可以尝试开展。这个工作立竿见影的疗效,会让我们拥有幸福的成就感!往往是一个肠套叠解决的时候,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我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深有体会。
感谢老师们的聆听,我们下周五晚上8点群内再见,谢谢!
周艳芳耿芳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