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鉴于RA的高致残率,目前大多数专家提倡采用多种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方式以降低漏检率,帮助早期发现RA的潜在患者,同时,联合检测对于RA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提示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来源:黄冈风湿汇
审稿:高登文/医院风湿免疫科
本文为黄冈风湿汇编辑综合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患者朋友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医生带我开了这么多检查,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医生到底要看这些项目干什么呢?
今天小编就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检查项目和意义跟患者朋友们普及一下。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查血目的:
为了疾病的确诊,与其他引起相关症状疾病鉴别,主要是类风湿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了解疾病的治疗药物,血沉、C反应蛋白可反应病情控制情况及疾病活动度;
了解有无肝肾功能的损害,及时预防药物副作用,调节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诊断性指标
诊断性指标主要是判断您是不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波形蛋白抗体(抗MCV),和抗角蛋白抗体(AKA)和抗核酸因子抗体以及抗RA33抗体、抗核抗体(ANA)等。
一旦这些抗体中一种或几种都是阳性的时候,就需要怀疑或警惕是否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当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验项目来看)。
这些项目仅仅说明您是否患了类风湿关节炎,但和疾病活动度往往关系不大,患者朋友并不要指望这些指标“转阴”(这往往是很困难的),也并不需要定期复查这些项目,因为它的阳性,往往会跟着您一辈子。
顺便说一句,很多患者朋友喜欢盯着“类风湿因子”看,是高了?还是低了?追问医生“降了没有?”,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的意义远远没有后文提到的“血沉”、“C反应蛋白”高。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79.6%的类风湿患者,类风湿因子是阳性的。如果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能患了类风湿。
但注意:这不绝对的,因为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以及正常的老年人也有30%-50%的可能类风湿因子是阳性的。
正常值:阴性(0-20IU/ml)
RF阳性意义:
?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RF阳性率约70%,RF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RF数量(滴度)一般与RA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比例,RF越高,骨侵蚀发生率越高。
记住:RF(+),不一定是RA;RF(-),也不能排除RA的诊断。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
抗CCP是一个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指标。
也就是说如果抗CCP抗体是阳性的,患类风湿的可能性是96%(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
但如果抗CCP抗体是阴性的,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患类风湿的可能,因为一部分类风湿患者抗CCP抗体是阴性的。
临床意义(阳性):
?对于RA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0%以上;
?CCP阳性可用于预测严重破坏的类风湿关节炎;
?CCP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确诊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往往结合起来看,对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抗RA33抗体
抗RA33抗体与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无交叉反应,为多克隆抗体,以IgG型为主。
临床意义:
RA33抗体,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出现,阳性率为27-45%,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
因而认为抗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抗角蛋白抗体(AKA)
临床意义:
AKA角质层型阳性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
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在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人体出现相应的抗体来对应其产生的溶血素O,即“抗O”。
实验室手段可以检测到抗O的含量。正常值一般在单位以下,若高于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链球菌的感染导致风湿热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发生。在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因此可以作为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指标。
但抗O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链球菌也会导致其他如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发生,机体会出现抗O的升高。
而对于类风湿患者来说,其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感染有关,或由于免疫异常、抵抗力差会导致局部感染发生,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检测时可能出现抗O升高。
参考范围:阴性,成人(0-IU/ml)
临床意义(阳性):
?说明近期可能存在链球菌感染,少部分健康人群血清中ASO亦可出现升高;
?若存在A族链球菌感染,ASO滴度约在感染1周后开始升高,3~6周达到高峰,可持续数月;
?在风湿性疾病中可见于风湿热,但不是所有的ASO阳性都是风湿热。
抗核抗体(ANA)
ANA是风湿性疾病的初步筛选试验,对风湿病的诊断极为重要。
大部分风湿病患者可出现ANA阳性,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0%~98%阳性。
然而ANA阳性也可见于少数正常人(尤其老年人)、慢性感染、肝病以及使用某些药物。
有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虽然症状缓解,但ANA始终阳性或滴度没有下降,使其中部分患者一直担心疾病没控制,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应该认识到ANA与病情波动无关,ANA阳性或高滴度并不意味疾病严重。
2
活动性指标
一般确诊了“类风湿关节炎”,就需要进行治疗,治疗的目标是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关节破坏。血液中的“血沉”、“C反应蛋白”两项指标,可以反应疾病活动情况,从而指导医生更好的进行治疗,加减用药。这两项指标,需要定期复查及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血沉、C反应蛋白是反应风湿病病情活跃程度的常用目标,但是特异性不高。细菌感染、结核、贫血、肿瘤以及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以引起ESR、CRP升高。
正常值参阅:男15mm/h,女20mm/1h;CRP8mg/L。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
?可见于风湿病处于活动或病情活动,如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慢性肾炎或肝硬化等原因导致高球蛋白血症;
因此,当ESR出现异常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才可考虑风湿病是否活动。
超敏C反应蛋白(CRP)
CRP是炎症反应性指标,反映急性炎症,用以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病情严重程度),与关节肿痛、晨僵这些症状关系密切,升高和恢复都要比血沉(ESR)快。
参考范围:(0-6mg/L)
临床意义:
?可一定程度反映炎症感染情况及临床疗效,与血沉相似;
?类风湿活动期其与血沉相平行,可明显增多,但相对血沉增快来的早、去的也快;炎症缓解期和用抗风湿药后,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
?若停用激素后已转阴的hs-CRP又阳性时,提示病变活动仍在进行。
因此,注意CRP升高并不是类风关活动的特异指标,要结合关节肿痛的症状,以及排除其它感染因素来判定。
3
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主要是指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等)及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等),这是由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可能会造成血液系统损害,或肝肾功能损伤。
肝肾功能指标看似与类风湿无关,其实作用不小。肝肾是身体最重要的“解毒脏器”。
平常的食物、药物都通过肝肾代谢,所以类风湿病友们治疗前需检查肝肾,评估是否能接受抗风湿药的治疗;治疗中定期检查肝肾,是为了监测药物是否造成了肝肾功能损伤。
所以这些项目必须定期检测,这也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推荐开始用药2周内复查一次,等服药时间长了最长可以3个月复查一次。
4
什么叫伴随症指标?
说的是类风湿关节炎有时候会存在伴发疾病,如干燥综合征这个病就特别容易和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存在,这时就需要筛查ANA抗体谱、ANA定量等以期早期发现。
除此之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需要排查肝炎、结核等感染病,不然用药会有风险,所以医生在用药前也往往会筛查乙肝、结核这些问题。
类风湿关节炎的化验单所代表的意义,远远没有上述的那么简单,这些只是医生在确诊病情和治疗方案时的一些参考依据;
当类风湿患者碰到化验单有问题时,第一时间请教专科医生,才是最好的办法。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项慢性疾病,目前已经可以做到可控可治。但这需要有条不紊的定期随诊,定期复查,虽然有时候这很繁琐,但带来的收益同样很大!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