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简介
王华,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小儿神经内科主任。现为中国抗癫痫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分会神经学组顾问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分会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国神经系统疾病分会委员、中华儿科学会东北神经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脑瘫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学会常委、辽宁省儿科学会委员。担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华实用儿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等编委。研究方向为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疾病研究,现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等多项基金。
王华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神经内科的基础与临床疾病工作。专业擅长:小儿癫痫、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各种脑炎、脊髓病变、脑血管病、神经遗传代谢病以及小儿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等。
门诊时间:每周一、周二全天和周五下午;
门诊地点:医院南湖院区A座3楼儿科特需专家门诊4号诊室。挂号需要提前1个月网上预约挂号。
读者来电分析解答
沈阳市皇姑区孙阿姨:心肌酶谱是检查心脏病的吗?
王主任:近些年来心肌酶谱检测逐渐用于临床急诊和平诊的检验中,医院看病时,经常看到医生给患者进行心肌酶谱测定,一般人认为心肌酶谱有问题就是心脏出现了问题,其实心肌酶谱升高的意义远不止单纯心脏病这么简单,了解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非常对您的生活有帮助。
沈阳市沈河区冯阿姨:医院体检,医生让我做什么心肌酶谱,做这个有啥用啊?
王主任:心肌酶谱是4个书记心肌细胞代谢的指标,他们分别是:1、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谷氨酸转移酶(GOT);3、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4、乳酸脱氢酶(LDH)。80年代后期肌红蛋白(Mb)也被用于临床检测,常作为检测骨骼肌细胞损伤的指标。半个世纪以来,医院也都开展了心肌酶谱检测,且已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常规应用,心肌酶谱检测为临床诊断心肌炎、心肌损伤以及肌肉病诊治提供了方便、非创伤性的诊断依据,但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假阳性或非心源性的异常改变,因此,当拿到心肌酶谱化验单时一定要学会初步的结果判定。
辽阳市太子河区魏大爷:做完心肌酶谱的检查怎么看是不是有心脏病?
王主任:心肌酶谱的名称是认为起名的,他们并不都是在心脏中表达,其他器官如肝脏、肾脏、肌肉也有一定表达,下面对他们分别进行介绍。
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亦或称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也称为称谷草转氨酶(GOT),有两种同工酶,即亚型:s-GOT存在于胞浆内;m-GO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AST升高见于邪猎疾病:肝细胞损伤,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炎、肝癌等肝胆疾病;AMI;骨骼肌疾病,如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肾梗塞、肺梗塞、胰腺炎、休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2、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糖酵解酶,能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但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肾脏,其中以肾脏含量较高。LDH升高见于一下临床疾病:心肌梗塞、肺栓塞、黄疸、溶血性贫血、心脏损伤;恶性肿瘤时也有所升高。
LDH由两种亚单位组成:H(heart)和M(muscle),排列组合形成含4个亚基的5种亚型(同工酶),即:LDH1(H4)、LDH2(H3M1)、LDH3(H2M2)、LDH4(HM3)、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是心、肾以LDH1为主,LDH2次之;肺以LDH3、LDH4为主;骨骼肌以LDH5为主;肝以LDH5为主,LDH4次之,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含量的顺序是LDH2LDH1LDH3LDH4LDH5。如当心肌炎时心肌酶中LDH1水平高于LDH2,可利用此指标进行心肌疾病的诊断。
3、肌红蛋白(Mb):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人体肌肉中储存氧的蛋白质,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占肌肉总量的0.1%-0.2%,血清中含量极少,由肾排泄于体外。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清Mb水平升高,测定血清肌红蛋白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早期最灵敏的指标,但特异性差,骨骼肌损伤、创伤、肾功能衰竭等疾病,都可导致其升高,临床工作中肌红蛋白升高主要用于疾病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4、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也是心肌酶谱中的一种酶,主要分布于心肌、红细胞、白细胞及肾脏等,实际上和LDH同工酶一样,主要代表了LDH1和LDH2的活力,它在心肌中含量较丰富,因此,血清αHBDH比LDH更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专一性,主要用于心肌疾病的诊断。但由于它们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当心肌受损时,升高或下降速度较慢,升高持续时间常,甚至2周以上,因此不能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羟基丁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处见于心肌炎外,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骨骼肌损伤、急性肝炎、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
5、肌酸激酶(CK):为一磷酸激酶,其主要功能是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肌酸激酶在骨骼肌与心肌含量最多,其次为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含量极少。CK由M和B两个亚基单位不同组合,形成了3种亚型也叫做同工酶,CK-MM为骨骼肌型,CK-MB为心肌型,CK-BB为脑型(主要在脑中,也可存在于肺、肠、前列腺等组织)。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约占CK总量的95%;CK-MB含量较少,一般<5%;CK-BB则极微量,甚至测不到。在不同的疾病时,CK总活性及同工酶活性可发生不同的变化。分析血清CK及相应同工酶的类型、活力,有助于判断时哪一种疾病。
医科专递
心肌酶谱可以诊断出小儿心肌炎吗?
小儿心肌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常表现为呕吐、腹痛,胸痛、咳嗽等,常常容易被误诊为感冒和肠炎等呼吸科或消化科疾病。小儿心肌炎的病因与心肌易感性强的病毒、支原体、毒素、药物、自身免疫等有关。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专家讨论通过了新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其中心肌活检为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由于目前人们不接受活检技术,临床诊断心肌炎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标志物等,其中CK-MB、肌钙蛋白(cTn)是重要心脏指标。日常中,抽血做心肌酶谱检测包括测定CK和CK-MB活性,CK-MB/总CK比值。任何心肌损伤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都可以使人血清中CK与CK-MB量增高,CK-MB/CK比值增大,CK-MB含量多少的检测浓度检比仅检测心肌酶的活性更有诊断价值。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损害诊断的最新的检测指标,仅仅在心肌存在,在其他疾病,如:骨骼损伤、肌肉损伤性疾病,长期运动或肾衰患者不会升高,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组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普遍开展,且价格昂贵,因此目前应用的心肌酶谱仍为诊断心肌炎的一项较重要的指标,但临床诊断心肌炎还应依据儿童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临床症状和医生所做的体格检查综合判定,强调要结合临床及心电图和排除其他疾病的重要性,避免肌肉损害漏诊。
总之,单纯心肌酶的升高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心肌酶谱(尤其CK)是诊断心肌病变和肌肉病变的重要生化指标,CK增高为主时一定要注意神经肌肉病变。LDH增高为主时注意排除心脏源性疾病。明确CK、LDH水平增高的确切含义,仔细询问病史、全面神经系统查体和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以避免神经肌肉病漏诊。
名医忠告
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比值高低有啥不同?
在不同的疾病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比值有所不同,分析其中的变化可能对患病的原因判定有一定的帮助。不同肌肉病中:CK值由高至低依次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时肌酸激酶数值升高最高,常达数千至数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儿童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示LDH和AST也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升高数值较CK增高不显著,因此,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比值高明显。
另外,骨骼肌以及很多骨骼肌肉以外的机体器官,包括肝脏、心肌组织中也含有较高酶活性。因此,临床上有些肌无力、肌萎缩不明显的肌肉疾病往往被误诊为心肌炎或肝脏损害或肝炎。但因AST、ALT升高误诊心肌炎、肝炎后长期误用药物非常可怕,因此,当心肌酶谱增高时医院进行诊治,区分心肌炎、肌肉炎症以及感言,防止误诊误治。
专栏一经推出,受到读者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