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否则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所淘汰。由此认为发展中医不仅仅要继承和发杨中医特色,而且还要具有时代特色。中西医结合离不开中医,而且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西医结合。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中医的重视和支持,于年相继颁布了《中医法》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史上一直具有生命力的学派。他是中医发展史上最有力的生命军和具有生命力的学派,他是在继承中医各家学派及中医特色,吸取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基础上,特别是诊断学,包括(临床检验、物理诊断、病理诊断)等方面的长处,实行中西医双重诊断,在治疗上取得取长补短。采用中西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独特优势,创最佳的疗效,笔者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四十余年,特别是近几年从事中医治疗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参加中西药治疗心肌病专家(心内科、心外科、中医科、超声科,心电图)联合会诊,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深知在心肌病专业中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下面我谈一下我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的理解。临床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应用阶段的主要领域,临床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的一般原则,从事其研究成果应增加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临证主次要分明病证结合须分清
病证结合就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这是当前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普遍方法。“病”是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复杂而有特定临床表现形式的非健康状态,其具备有病理变化全过程的特定和规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对象“病”包括中医病和西医病。“症”是疾病进展到某一阶段的病例状态所表现的症候。“证”一般的是中医所属的范畴,,但中西医结合的“证”也包括某些西医临床表现的局部和临床表现,而病是贯穿病理过程始终的全局和整体。“症”是疾病过程中的局部阶段。病证结合就是要紧密联系中西医理论、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起来认识和处理临床问题。
(一)诊断上的病证结合
简单的说“双辨诊断”或“双重诊断”。所谓“双重诊断”就是对同一个患者的基本状况作出中医病的诊断,即症候诊断,当对中医症候的诊断同时又作出西医诊断----医院,医院临床诊断模式。所谓“双重诊断”就是辨病与辨证结合。既要反映出中西医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诊断出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这就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诊断模式,“双辨诊断”模式适应临床比较复杂多态的情况,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结合形式。
1.西医辨病+对应联系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辨证先辨病,掌握疾病过程的本质和全局,并且在病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临床思维的结合。后辨证则了解当前疾病的病例特征和病理特点以便进行辨证论治。列如一个心绞痛的患者,对应联系的疾病中医病名为胸痹,多属心阳不振,可以应用温阳活血之法,选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温阳止痛,如果从整体治疗,根据胸痹的特点实施加以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活血化瘀等措施给予整体和局部治疗。
2.病证结合的分型,分期,诊断比较明确掌握疾病过程某些中西医结合内在规律的情况下,可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分型分期辩治。例如某患者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中西医的病理特征进行辨识。
西医辨病,病理特征中医辨证,证候特征中西医结合诊断,分期
病毒性心肌炎,炎性期外感邪毒,侵袭心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3.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运用中医传统的根据证候的宏观辨证基础上,同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各“证”内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状态和微生物加检测等方法辨明“证”的内在微观变化的特征,为辨证诊断提供了定向、定量的微观指标。如纳差,腹胀,便溏,面黄肌瘦,四肢疲乏无力,宏观辨证属于脾虚正,同时检测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尿中D-木糖排泄率降低,可作为脾虚证的参考指标。
4.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功能辨证是指以中医生理功能为依据的临床症状辨证;形态辨证指以西医解剖结合改变为依据的病理结构改变。两者结合就是将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与现代医学病理形态改变结合起来认识疾病和提出诊断。例如中医辨证诊断基础上把诸如骨折、甲状腺肿大、痤疮等包括在内,其目的是逐步使中医学与现代形态学接近。
5.辨西医之病,融中医之论:对某些现代医学的疾病,同样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重新认识其基本病因病机,并针对这些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例如心衰引起的精神恍惚,昏迷可按照心主神志理论,不仅可以按照痰蒙心窍或热扰心神辨证论治,而且也可以从益气养血和养血安神辨证治疗。
(二)病证结合的灵活实施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如病人、病种、诊疗条件、疗效分析等,按不同的思路、灵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的病因治疗,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必须提高疗效、提高治疗效率为目的。
1.若西医病因明确,中医辨证亦清楚----则辨证论治与病因治疗并举。例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邪毒内盛证,用中草药益气解毒,以补养气阴,兼用清热解毒药物,加以抗菌素和抗病毒西药输液联合应用。
2.若中医辨证清晰,西医病因未明或无特效疗法---则辨证论治为主对照治疗为辅。如慢性肝炎,肝郁气滞,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加以水飞蓟,联苯双脂,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
3.若病因病理明确,目前辨证不典型则以病因治疗为主加经验方和协定处方。如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明确,中医证候不典型采用心肌活力饮,益气活血解毒治疗
4.若病情好转,病因未除,一时无证可辨----则继续病因治疗加康复经验方调理。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经过激素治疗和中医治疗,症状疾病消失,激素停用,蛋白尿恢复正常,肾功能正常,为彻底巩固病情,加百令胶囊、肾炎康复片巩固疗效。
5.若针对西医病证且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确实有效的专方专药------则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可以直接辨西医之病,专方专药治疗。;例如蒲黄降血脂;五味子降低转氨酶,治疗慢性肝炎;金蝉花消除蛋白尿,治疗慢性肾炎;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雷公藤治疗解体组织疾病;腰痛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心肌活力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治疗心绞痛等。
(三)辨证中的舍病从证与舍证从病
西医治病与中医治证各有其“理”。各有所据,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并行存在,相济为用。若两者治疗理论上发生矛盾,医理有冲突时,则只能依据临证当时的具体情况,舍弃次要方面,而依从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称为病证舍从。
舍病从证舍病就是舍去现代医学的诊断,及治疗法则,按中医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如肝硬化胃底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与溃疡病所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肠道内积聚,按西医理论的一般原则不主张使用泻下方法消除陈血。因为按照西医理论,泻法增加胃肠道蠕动,可能导致新的出血。但中医辨证认为呕血为胃火上逆,迫血妄行,黑便是瘀血内留,瘀血不除,胃热不减,出血难止,根据以上中医理论认为应舍病从证,急宜逐淤止血,选用大黄为主止血不留瘀之方药,不仅可以排除肠道积血,使潜血实验转阴,而且可迅速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舍证从病就是舍去临床中医证候,以西医诊断的病为主。如免疫性抗体增高的孕妇在分娩后常发生新生儿溶血导致新生儿死亡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活血化瘀可以堕胎,故孕期严禁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但中药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能抑制免疫性抗体,据此舍去中医辨证理论,依从新生儿免疫溶血症的治疗原理,自孕期4个月开始,持续服用益母草、当归、川芎、木香等活血化瘀药物直至分娩,使孕妇体内免疫抗体下降,明显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病率。
二、抓住疾病各阶段特点,发挥各阶段诊疗特色
针对疾病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抓住各个阶段病证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中、西医方法在不同阶段治疗上的实际效果以及中西医药配合的疗效优势,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彼此有机结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分阶段结合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最主要诊疗思路,虽然无特定的模式,但这一思路具有普遍适用的重要意义。
病例1肺脓疡,肺痈。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成痈期------中西医并重,足量抗菌素+中成药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溃脓期-----中医为主,中成药祛痰排脓+体位引流排痰
恢复期-----单纯应用中草药,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兼清余热
病例2肝硬化肝?。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肝功能代偿期--------侧重中草药益气活血调治加西医一般治疗。
肝功能失代偿期----中西医结合积极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加西医抗腹水治疗
晚期顽固性腹水-------腹水放液加白蛋白输注加中草药健脾益气,滋养肝肾。
严重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以西医为主要方法抢救,加中药急救方法应用。
险候缓解后--------中西医方法继续调治
三、中西医理论相互渗透,中西医实践融汇贯通
所谓“融会贯通结合”就是中西医理论相互渗透,中西医方法彼此借鉴两者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从其概念可知,这是一种建立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高水平结合,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中西医结合由初步,局部结合逐步积累向较高层次结合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上的融会贯通结合有三种不同形式。
(一)以中药学理论为主导结合
针对某些临床问题西医方法的薄弱环节或不足,扬弃其中某些西医的原则和方法,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使疗效显著提高。例如根据中药学“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原则,指导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祛风除痉等复方治疗,可对若干病理过程产生良好的疗效,不仅明显降低心绞痛的风险,而且更有利于患者整体的康复,促进病情好转。
(二)中西医理论互用共同指导结合
针对中西医理论方法临床运用时各具优势和不足,在各自的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西医方法互用,优势互补,或者从不同角度配合治疗,发挥协调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用西医的强心利尿方法治疗,缓解心衰症状。采用温阳益气,通络方法调动患者机体整体自稳机制,改善临床症状,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临床上应用中西医结合“菌毒并治”的新方法抢救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的多系统器官衰竭,多系统器官衰竭是中西医理论共同指导治疗并取得良好成绩的范例。在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败血症产生感染中毒性休克时,内毒素损伤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西医杀菌力强。故选用敏感的抗菌素治“菌”的同时。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治毒”“菌毒并治”在清除生物病原的同时,清热解毒中药通过稳定稳定细胞呼吸酶、保护细胞线粒体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或参与直接内毒素等作用,拮抗细菌内毒素的致病作用,从而获得明显优于中医或西医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多系统器官衰竭致病机制中除上述因细菌从肠道移位器官组织和内毒素损伤使用“菌毒并治”方法外,针对微循环障碍血流灌注不足的西医病理,可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改善血供,针对由免疫反应与炎症介质通过自由基、细胞因子等介导组织细胞损伤的西医病理,可采用中药抗自由基损伤,针对激素与氨基酸不平衡导致的内环境紊乱,采用采用中药扶正固本,调动机体内环境自稳机制促进平衡的恢复等。这些均符合中西医理论。
(三)把中医现代化研究或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
通过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在认识到传统治法的具体作用环节、主要药物和作用机制之后,即可使中医方药新用、新药专用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发挥中药最大的疗效,达到中西合璧提高疗效目的。例如活血化瘀方药解除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恢复,应用活血化瘀方药还具有抑制免疫损伤、调节免疫水平和代谢过程的作用。通过含降酶汤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观察,进行药效学研究和药物筛选,通过试验表明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科研工作者从五味子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提取五味子乙素研制成联苯双酯治疗慢性肝炎,降低转氨酶。其他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川芎嗪治疗冠心病,雷公藤制剂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等。
四、倡导综合诊疗治法,发挥中西医疗法特色
根据临证实际需要,采用中西医合治,针药并用,内外兼施,综合治疗某些顽、难、重之病证。例如乙型脑炎、暑温的治疗,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同时,需要综合应用多种办法来取得疗效。
如急性期,卫分证,以中医药透邪为主+早期应用甘露醇及早防治脑水肿;
极期,营分证,昏迷厥,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主要是西医方法冬眠,物理降温,控制抽搐,防治呼吸衰竭与并发症+鼻饲中药。
恢复期,气营两虚,肝肾阴虚,一种以方法为主,用活血化瘀方药化瘀通络+针灸推拿按摩功能康复治疗。
此外,从接治患者开始,就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治疗条件,合并石药包括中草药和经验方等各个措施,配合治疗。如头部泥疗,用山乌龟。燕窝泥研碎用鸡蛋清调制敷于头部。鼻饲羚羊角汤,“三宝”等与西药配合治疗可以防止脑出血,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效果。
五、继承传统中医各家之长,反复实践拓展创新思维
在中医临证过程中,继承病非并非最终的目的,不能为了继承而在中医理论框架停滞不前。尤其是在中西医都在发展,彼此临床视野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要有突破传统,逼近真理的临床创新思维。
1.中医辨病应吸收现代的理化检查方法,延长拓宽自己的诊断视野,如把高脂血症引起的冠心病,血瘀高粘度综合症等,属于“血瘀”范畴认识与辨治,根据病变部位认识中医病因病机。如遗传性心肌病,根据肾为先天之本理论,采用补肾方法治疗本病;急性肝炎有急性传染病特征的时候。可与中医“疫毒”形似。病位在肝,故治疗时不仅限于传统方法采用疏肝柔肝,而且兼以使用清热解毒之法。
2.对以西医诊断的疾病,按中医理论探索的病因病机和转变规律。如对乙型肝炎不一定按传统认识“黄疸”、“胁痛”分湿热熏蒸、肝气郁结、肝阴亏损等证型治疗。可从湿热邪毒袭肝,病情迁延反复难愈,久病入络成瘀的慢性肝炎临床特点,提出了慢性肝炎的病因当责之毒、痰、瘀病机为邪毒侵肝,肝脾失调,继而痰瘀溜滞,三者互相滋生,博结为患。从而确立解毒、化痰、消瘀作用治疗慢性肝炎的新治法。
六、五脏六腑令人悸,临证岂能但治心
在心肌病的诊疗过程中,心悸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心悸并非仅发于心,正如咳嗽发于肺,而五脏六腑亦有之。故仲景治疗心悸有“心下悸者,半夏麻黄汤主之”;“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用炙甘草汤;“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者而烦”用小建中汤;“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用真武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悸,小便不利“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汤等。现在对于心肌病引起的心悸,多按血瘀论治,殊不知淤血者虽有不少,然因忽视五脏六腑皆令人悸致使心肌病的心律失常久久不愈。
心悸之证,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列述有心中悸、心下悸、脐下悸、心动悸等。并认为心动悸为心之阴阳俱虚;心下悸为水停中焦;脐下悸为肾水上冲,心中悸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的病位的指征。庞安时《伤寒论总病论》列述有“诸动气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发汗”并列有不同的方药以治动气在不同部位之褚病,然而很多医家认为神经官能症不予重视,致使治疗效果很差。查之临床,诸多心律失常者,常有自感动悸之有在心下悸、心中悸、脐下悸、心前区等不同,按仲景之辨证,临床工作中,心中者建中法;心前区者疏肝法;脐下悸者用温补心肾法;心下悸者用温阳利水法多见奇效。
七、临床实践细心,注意寻找主证。
1.一是主证多在一般询问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入睡难,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2.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注意辩证要点。是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最基本素质。笔者在毕业2年,当时在丰宁县卫生局从事卫生管理工作,但是不忘中医理论学习。有一天看到《河北中医杂志》的一篇文章,对辩证和辨病的理解,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辨证和辨病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不同看法。撰写了《辨病必须辨证》---和张若平先生商榷的论文,发表不久,就被《河北中医》采用了。年发表在《河北中医杂》第三期杂志上。以后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倡导辨病必须辨病的重要性。
3.辨证之性,注意兼症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如脉沉迟无力,其沉主里,其迟主寒,无力主虚,合而辨之,谓里虚寒证。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4.辨证之中,注意证中之证。如胃肠不适病人,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5.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怎么辨?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在临床上结合工作特点笔者于年出版了辨证论治的学术著作《新编辨证歌诀》都贯穿辨证论治的始终,年对本书进行改编,充实了近30年的临床心得,和辨证用药特点,定名为《新编辨证用药歌诀》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以后临床辨证施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的指导临床。
6.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虚寒,或为肝经湿热……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7.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变化。如湿热带下,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带量减少,带色由黄变白,带质由稠变稀,带味已轻,瘙痒已除,说明湿热病邪已轻。此时是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按肝经湿热巩固治疗,还是根据现有的带白、质稀症状,按肝虚带下论治,改用健脾利湿之剂呢?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要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8.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偏高,化验提示的尿中潜血,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和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证之证。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由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
9.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又有口干、口苦、苔黄腻之热象,或见口腔溃疡,或见大便偏干,对此寒热错杂之证,我多选半夏泻心汤,用温清并用之法,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10.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3剂而愈,不必继服。对于慢性病人,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可1日1剂,亦可隔日1剂,或连服2剂停1天,亦可1周服2剂。对于颤证病人,多长期间隔服用,取减西药毒副作用之效,以增止颤之功。
11.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药后无效的病人,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而对于辨证用药不妥者,应细审其因,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12.辨先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临床有先效后不效之证,即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如胃脘痞满中的寒热错杂证型,应用半夏泻心汤后,黄苔已退,口苦已止,表明热象已除,虚寒证成为主要矛盾,而继服半夏泻心汤,其药性偏寒,故而不效,当改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四君汤即可;第二种可能是病人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医者当帮助病人查找原因,指导病人服药,并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方法。
13.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病人,除用药失当外,还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病人。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总之要认真对待,不可粗枝大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