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九节第十二

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距离

还有86天

第三章第九节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一、A1

1、9-腹外疝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

A、大网膜

B、小肠

C、结肠

D、膀胱

E、阑尾

2、9-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的区别是

A、疝囊有无压痛

B、疝内容物能不能回纳

C、疝内容物有无血运障碍

D、是否有休克

E、是否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3、9-最常见的腹外疝是

A、脐疝

B、股疝

C、切口疝

D、腹股沟斜疝

E、腹股沟直疝

4、9-关于腹股沟直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容易嵌顿

B、多见于老年男性,常双侧发生

C、疝块呈半球形

D、绝大多数为后天性

E、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腹股沟三角区突出

5、9-发生腹部切口疝的最主要原因是

A、腹壁肌被切断

B、缝线滑脱

C、切口感染

D、切口过长

E、缝合时强行拉拢创缘

6、9-腹外疝最重要的发病原因是

A、慢性咳嗽

B、长期便秘

C、排尿困难

D、腹壁有薄弱点或腹部缺损

E、经常从事导致腹腔内压增高的工作

7、9-坐位或站立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为

A、不可高于腹部手术切口

B、不可高于腋中线

C、不可高于腋前线

D、不可高于腋后线

E、可在任意位置

8、9-疝内容物被嵌顿时间较久,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坏死称为

A、难复性疝

B、嵌顿性疝

C、绞窄性疝

D、易复性疝

E、滑动性疝

9、9-斜疝修补术后,预防阴囊血肿的措施是

A、平卧位,膝下垫软枕

B、预防便秘、尿潴留

C、切口处用沙袋压迫并托起阴囊

D、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

E、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10、9-腹外疝的发病基础是

A、腹壁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薄弱或缺损

B、营养不良

C、腹腔压力增加

D、腹部穿透伤

E、继发于腹腔内脏器的损伤

11、9-腹外疝术后护理中不正确的是

A、平卧3天,膝下垫一软枕

B、术后当日可进流食

C、预防感染

D、预防术后出血

E、早期下床活动

12、9-腹外疝内容物最常见的是

A、小肠

B、盲肠

C、大网膜

D、阑尾

E、膀胱

13、9-腹外疝疝环是指

A、疝内容物突出的部分

B、疝外被盖组织

C、腹壁缺损或薄弱处

D、壁腹膜的一部分

E、疝囊颈部

14、9-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最有意义的鉴别之处在于

A、疝块的形状

B、发病的年龄

C、嵌顿的程度

D、回纳疝块压迫内环,增加腹压是否出现

E、包块的位置

二、A2

1、9-患者男性,68岁,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7年,肿块有时可进入阴囊。体检:右腹股沟区肿块。可还纳,外环口容2指,压迫内环口后,肿块不再出现。鉴别该患者为腹股沟斜疝或直疝时,最有意义的鉴别点是

A、发病年龄

B、突出途径

C、疝块外形

D、疝内容物是否进入阴囊

E、还纳疝内容物、压迫深环后疝内容物是否再突出

2、9-患儿女,3个月,脐部可复性肿块,在哭闹、咳嗽时疝块脱出,安静平卧时消失,诊断为脐疝。关于脐疝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婴儿脐疝比成人多见

B、婴儿脐疝多为易复性疝

C、婴儿脐疝可自行愈合

D、对该患儿应积极采取手术疗法

E、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强所致

3、9-患者男性,6小时前负重物时,右侧斜疝被嵌顿,提示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应做好急诊手术前准备的临床表现是

A、疝块增大,不能回纳

B、局部有剧烈疼痛

C、疝块紧张发硬,有触痛

D、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E、全腹有压痛,肌紧张

4、9-患者男性,36岁。昨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疝修补术,今日体温38℃,脉搏88次/分,最可能是

A、肺部感染

B、泌尿道感染

C、伤口感染

D、吸收热

E、切口感染

5、9-杨某。男,30岁。行疝修补术后2天体温38℃,病人无其他主诉。应考虑

A、手术切口感染

B、上呼吸道感染

C、并发肺部感染

D、基础代谢增高

E、外科热

三、A3/A4

1、9-患者男性,28岁,8年来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反复出现右腹股沟肿物,平卧安静时肿块明显缩小或消失。10小时前因提重物而肿块又出现,伴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体检示右阴囊红肿,可见一梨状肿块,平卧后肿块不消失。

1、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B、嵌顿性腹股沟直疝

C、绞窄性股疝

D、睾丸鞘膜积液

E、睾丸扭转

2、本例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试行手法复位

B、应用止痛剂

C、静脉补液纠正酸碱失衡

D、紧急手术

E、热敷、抗生素治疗

3、腹外疝术后,对患者正确的要求是

A、24小时后可床边活动

B、2天后可户外散步

C、半个月后可恢复轻体力工作

D、不从事体力劳动

E、3个月内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

2、9-患者男性,62岁,右腹股沟可复性肿块10年。患者有长期便秘史是和吸烟史。肿块在站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肿块有时可进入阴囊,可还纳。体检发现右腹股沟区肿块,约10cm×8cm大小,质软,可还纳,外环口容2指。压迫内环口后,肿块不再出现,透光试验阴性。

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腹股沟斜疝

B、腹股沟直疝

C、股疝

D、睾丸鞘膜积液

E、精索静脉曲张

2、护理评估时必须询问的内容不包括

A、慢性咳嗽史

B、慢性便秘史

C、尿频、尿急史

D、工作单位

E、工作种类

3、准备为该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前准备措施不包括

A、皮肤准备

B、积极处理腹内压增高因素

C、戒烟

D、局部热敷

E、安慰患者,以免紧张

4、该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的适宜时间是

A、术后第1~2天

B、术后第5~7天

C、术后第2周

D、术后第4周

E、无限制

3、9-男,50岁。有慢性便秘多年,每次排便必须十分用力。近半年来发现,站立时阴囊出现肿块,呈梨形;平卧时可还纳。局部检查,触诊发现外环扩大,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手指压迫内环处,站立咳嗽,肿块不再出现,拟诊腹外疝,准备手术治疗。

1、可避免术后疝的复发的术前处理是

A、治疗便秘

B、备皮

C、排尿

D、灌肠

E、麻醉前用药

2、术后预防血肿的措施是

A、仰卧位

B、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C、托起阴囊、伤口用沙袋压迫

D、应用抗生素

E、不可过早下床活动

3、本病例属于

A、腹股沟斜疝

B、腹股沟直疝

C、股疝

D、脐疝

E、切口疝

答案部分

一、A1

1、B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腔内脏器官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之;其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等均可进入疝囊,但较少见。

2、C

当腹内压突然增高,疝内容物被强行挤过狭小的疝环而被卡住不能还纳腹腔时,称为嵌顿性疝。若疝内容物不能回纳,且合并有血运障碍,称为绞窄性疝。故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的区别是疝内容物有无血运障碍。

3、D

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左右。牢记性知识点,请牢记即可!

4、A

腹股沟三角区的解剖特点决定了直疝的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回纳入腹腔,故极少发生嵌顿。

5、C

腹部手术时,腹壁肌及筋膜、鞘膜等组织均被切断,愈合的瘢痕组织较正常组织的弹性差,对腹内压力的承受力减退;还有各种原因所致的切口愈合不良和切口感染。其中切口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

6、D

腹外疝发病原因有腹壁强度降低和腹腔内压力增高两大因素。正常腹壁具有一定强度,即使在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亦不致发病。如一旦腹壁强度降低,疝即形成。因此腹壁强度降低是主要病因,腹腔内压力增高只是一种诱因。而选项A、B、C、E均可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是诱因;选项D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常见原因,故选D。

7、A

坐位、站立或行走时不可高于腹部手术切口,以防止引流液和(或)胆汁逆流而引起感染。

8、C

腹外疝有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四种临床类型。嵌顿若未能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程度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只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

9、C

由于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或沙袋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10、A

腹壁薄弱或缺损是腹外疝的发病基础,腹腔内压力增加是促使疝形成和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的诱因。

11、E

腹外疝术后应避免增加腹内压因素,术后取仰卧位,膝下垫枕,使髋关节微屈,以缓解腹壁张力,利于伤口愈合,并能减轻切口疼痛。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12、A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最常见的是小肠,大网膜次之。

13、C

疝环是腹壁的薄弱或缺损处。

14、D

斜疝是腹内脏器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环突出,经腹股沟管,再由腹股沟外环穿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腹内脏器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直接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不进入阴囊。故两者的最意义的鉴别在于回纳疝块压迫内环,增加腹压是否出现。

二、A2

1、E

斜疝的临床表现与鉴别:①斜疝以儿童、青壮年多见。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呈椭圆形或梨形,回纳疝块并压住内环后疝块不再突出,透光试验不透光,嵌顿时易发生肠梗阻表现。③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疝块经腹股沟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仍可突出,透光试验不透光,不易嵌顿。检查时,在还纳疝内容物后压迫深环,观察疝内容物是否再突出是区别斜疝和直疝的重要依据。

2、D

临床上将脐疝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脐疝,以婴儿型脐疝多见。脐疝的发生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强有关。因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

3、E

出现局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提示疝内容物缺血坏死,如不及时手术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4、D

手术后患者的体温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5℃,临床称为吸收热。

5、E

术后2~3天内不超过38℃的发热应考虑为外科手术热。

三、A3/A4

1、

1、A

斜疝多见于儿童、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呈椭圆形或梨形,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再突出,透光试验不透光,嵌顿后易发生肠梗阻表现。该患者10小时前因提重物肿块脱出。伴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右阴囊红肿,提示可能为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

2、D

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时可先试行手法复位:①嵌顿时间在3~4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②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治疗,以解除肠梗阻,防止疝内容物坏死。

3、E

腹外疝术出院宣教:1.活动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2.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3.复诊和随诊定期门诊复查。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

2、

1、A

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出现肿块,肿块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如病人平卧休息用手将肿块推送向腹腔回纳而消失。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2、D

ABCE选项都与病情相关,做护理评估需要询问,只用询问工作种类即可,工作单位与此无关。

3、D

腹股沟疝术前应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者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升高因素者,均应给予对症处理,否则易致术后疝复发;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应做好阴囊及会阴部的皮肤准备,避免损伤皮肤;E属于术前心理护理;腹外疝病人的病因中,有慢性咳嗽等引起的腹内压力增高,故C吸烟也应避免。只有D是不需要的。

4、B

疝手术后,在预防和控制腹内压增高的前提下,如控制肺部感染、解除便秘、无排尿困难等,若如无切口感染、裂开等情况。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一般可在拆除缝线后,即术后5~7天左右下床适当活动。

3、

1、A

病人存在慢性便秘,术前应予以纠正,否则易复发。

2、C

由于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预防血肿的方法主要采用切口处用沙袋压迫并托起阴囊。

3、A

病人疝块可进入阴囊,外环口扩大,压迫内环处,站立咳嗽,肿块不再出现,应属于斜疝。

第三章第十节痔病人的护理

一、A1

1、10-肛管手术后,能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的护理措施是

A、保持大便通畅

B、早期适当活动

C、温水肛门坐浴

D、保持局部清洁

E、避免仰卧位

2、10-关于肛门坐浴的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增进局部血运

B、促进炎症吸收

C、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

D、清洁作用

E、有止血作用

3、10-痔切除术后第1天,应密切观察

A、伤口出血

B、排便情况

C、排尿情况

D、肛门疼痛

E、肠蠕动恢复

4、10-内痔病人预防便秘的措施中,无关的是

A、每天坚持适当活动

B、多饮水、多吃蔬菜

C、忌酒和辛辣食物

D、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

E、坚持每晚肛门坐浴

5、10-成人排便时肛门滴血,有痔核脱出,便后自行回纳。属于

A、一期内痔

B、二期内痔

C、三期内痔

D、嵌顿性内痔

E、血栓性外痔

6、10-内痔常见的早期特点是

A、肛门疼痛

B、大便时滴血

C、痔核脱垂

D、黏液血便

E、肛门周围红肿

7、10-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粪便表面有少量鲜血,应考虑为

A、一期内痔

B、二期内痔

C、肛裂

D、直肠息肉

E、血栓性外痔

8、10-中年人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应首先进行的检查是

A、纤维结肠镜检

B、钡灌肠

C、直肠镜检

D、直肠指检

E、大便常规

9、10-间歇性、便后无痛性出血是以下何种大肠肛管疾患的临床特点

A、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B、肛瘘

C、肛裂

D、痔

E、结肠癌

10、10-肛门坐浴的作用不包括

A、能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B、促进炎症吸收

C、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

D、清洁作用

E、有止血作用

11、10-内痔的早期症状是

A、排便时出血

B、痔核脱出

C、排便时疼痛

D、肛门瘙痒

E、里急后重

12、10-混合痔是指

A、同时存在内痔和外痔

B、两个以上内痔

C、两个以上外痔

D、齿状线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而成

E、痔与肛裂同时存在

13、10-关于肛门坐浴,以下正确的是

A、1:高锰酸钾

B、溶液量约ml

C、水温60℃

D、便前坐浴,以解痉、促进排便

E、坐浴时间20~30分钟

二、A2

1、10-患者,40岁。排便后肛门外剧烈疼痛,并出现一触痛性明显的包块,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内痔

B、直肠息肉脱出

C、肛周脓肿

D、血栓性外痔

E、肛裂

2、10-患者,女性,30岁。经确诊患有血栓性外痔。经手术后回病房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一般所引起的原因是

A、心脏病

B、心理紧张

C、感染

D、强烈疼痛

E、尿潴留

3、10-一女病人,行腰麻术后4小时,烦躁不安,测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查体见:下腹部膨隆,叩诊浊音。首先考虑

A、肠梗阻

B、急性胃扩张

C、腹腔内出血

D、急性腹膜炎

E、尿潴留

4、10-冯先生,用力排便后出现肛门剧痛,无便血。检查见肛管皮下暗紫色肿块,有触痛。首先考虑是

A、嵌顿性内痔

B、血栓性外痔

C、肛旁皮肤脓肿

D、肛裂

E、直肠息肉

5、10-患者男性,40岁,排便后肛门处剧烈疼痛。于肛门口见一椭圆形肿块,有明显触痛,应首先考虑为

A、直肠息肉脱出

B、肛周脓肿

C、前哨痔

D、内痔脱出嵌顿

E、血栓性外痔

三、A3/A4

1、10-患者,男性。45岁,反复出现排便后疼痛、肛门局部瘙痒4年余,昨日突发便后肛门剧烈疼痛,咳嗽及排便时加剧。体检见肛门口一紫红色肿块,直径约2cm,有触痛。

1、该患者出现便后肛门剧痛的原因

A、直肠息肉脱出

B、内痔脱出嵌顿

C、血栓性外痔

D、内痔并发感染

E、肛裂

2、以下哪项处理方案最佳

A、口服缓泻剂

B、注射硬化剂

C、便后1: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D、胶圈套扎疗法

E、局部热敷后,疼痛不缓解可行血栓外痔剥离术

3、若该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护理应注意

A、术后当天即应尽早下床活动

B、术后24小时内,每4~6小时嘱患者排尿1次

C、术后进普食,同时增加食物纤维,预防便秘

D、术后有便秘者应及时灌肠处理

E、术后24小时予扩肛治疗,防止肛门狭窄

4、患者术后不会出现的并发症是

A、尿潴留

B、切口出血

C、切口感染

D、肠粘连

E、肛门狭窄

2、10-患者男性,35岁,4年多前出现鲜血便,常见便纸上有血迹,有时有鲜血覆盖于大便表面,并伴肛门肿块脱出,平卧时可自行回纳。1个月前出现排便时及便后肛门口剧痛,有时呈喷射状便血,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1、该患者患何种痔

A、Ⅰ期内痔

B、Ⅱ期内痔

C、Ⅲ期内痔

D、血栓性外痔

E、混合痔

2、引起肛门口剧痛的原因最可能是

A、直肠息肉脱出

B、内痔脱出嵌顿

C、血栓性外痔

D、内痔并发感染

E、肛裂

3、关于该患者的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口服缓泻剂或液体石蜡以保持大便通畅

B、行直肠指诊以协助诊断

C、便后用1: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D、可行扩肛疗法

E、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改为手术治疗

4、该患者术后应少摄入

A、水

B、香蕉

C、辣椒

D、菠菜

E、鱼

3、10-患者男性,49岁。6年前出现排便时出血,多为便纸上带血,时有鲜血附于粪便表现,无局部疼痛,无肿块脱出,往往于进食辛辣食物、大便硬结时发作和症状加重。体检:截石位,在齿状线上1cm,约7点处触及柔软团状肿块,无触痛,指套退出无染血。

1、引起该患者便血的原因首选

A、I期内痔

B、Ⅱ期内痔

C、Ⅲ期内痔

D、血栓性外痔

E、混合痔

2、对于该患者的处理疗案中错误的是

A、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膳食中纤维含量

B、注射硬化剂

C、便后1: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D、胶圈套扎疗法

E、痔切除术

3、对于该患者的护理,以下说法不妥的是

A、嘱患者多吃粗粮

B、服用泻药助排便

C、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D、避免久站、久坐、久蹲

E、便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温水坐浴

答案部分

一、A1

1、C

肛管手术后,温水坐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

2、E

肛门坐浴可松弛肛门括约肌,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清洁局部创面,以利愈合。但坐浴不能起到止血作用。

3、A

出血是直肠肛管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应注意敷料染血情况以及血压、脉搏变化。出血发生后,直肠内放嚣引流管者,可有血液排出;若未放置引流管,出血积聚在直肠内,而外观敷料无渗血,不容易被早期发现。

4、E

为了预防便秘,应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多饮水,定时排便,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酒,必要时口服液体石蜡。温水坐浴可松弛肛门括约肌,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清洁局部刨面,以利愈合。但温水坐浴不能预防便秘。

5、B

内痔的病程分四期。Ⅰ期:以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Ⅱ期: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Ⅲ期: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Ⅳ期: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当脱出的痔块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时,疼痛明显。直肠指检常不能触及,肛门镜检查可见暗红色、质软的半球形肿物。根据题目中描述的症状,该病人患有二期内痔。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平时无症状,或仅有肛门异物感。若形成血栓性外痔,可出现肛门部剧痛。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特点。

6、B

早期内痔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便后可有滴血。随着病情发展,痔核形成,才逐渐出现痔核脱出的表现。当痔块继发感染时局部有疼痛;若痔块脱出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时,疼痛明显。痔是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而非炎症,因此肛门周围无红肿。

7、C

肛裂最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两次疼痛高峰。排便时肛裂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出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或消失。数分钟后由于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又产生剧痛,可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病人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直至括约肌疲劳,痉挛收缩逐渐缓解而舒张,疼痛消失。排便时肛裂加深,创面可有少量出血。

8、D

中年人出现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应考虑直肠癌的可能,因为75%的直肠癌可于肛门指检时触及。因此可先进行直肠指诊检查。

9、D

肛瘘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形成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裂患者以排便时及便后肛门剧烈疼痛为特点,而结肠癌多为便中混血,内痔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块脱出;外痔为肛门不适、潮湿、有时伴有局部瘙痒。

10、E

肛门坐浴是直肠肛管疾病手术前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增进血运,促进炎症吸收,缓解括约肌痉挛或减轻疼痛,并能清除分泌物,起良好的清洁作用。注意事项:①如有伤口,坐浴后换药。②女病人经期、妊娠末期及盆腔器管急性炎症期不宜应用。③对年老体弱的病人,在坐浴结束时要搀扶起身,以免晕倒。

11、A

内痔主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块脱出,分为4期:Ⅰ期:以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Ⅱ期: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Ⅲ期: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Ⅳ期: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当脱出的痔块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时,疼痛明显。直肠指检常不能触及,肛门镜检查可见暗红色、质软的半球形肿物。正确答案:A

12、D

混合痔:因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由齿状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而形成。

13、E

肛门坐浴应用1:高锰酸钾溶液ml,温度为43~46℃,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便后坐浴可解痉止痛。故正确答案:E

二、A2

1、D

当肛缘皮下静脉丛形成血栓时,出现肛门剧痛,触痛明显,边界清楚,此称血栓性外痔。

2、D

疼痛对患者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强烈疼痛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恶心呕吐。严重的影响手术恢复,增加术后并发症。

3、E

该病人腰麻术后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但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查体发现下腹部叩诊浊音,首先应考虑病人出现了尿潴留。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病人会有腹痛,并且腹胀并不局限于下腹部,急性胃扩张病人为上腹胀,腹腔内出血病人会有血压下降。

4、B

血栓性外痔是由于血液在肛缘皮下静脉丛形成血栓而成,表现为暗紫色、半球形的血凝块,形成硬结。血栓性外痔病人可有肛门剧痛,排便、坐、走和咳嗽时疼痛加重。

5、E

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外痔在肛缘呈局限性隆起,常无明显症状。当肛缘皮下静脉丛形成血栓时,出现肛门剧痛,肛管皮下可见暗紫色肿物,边界清楚,触痛明显,此称为血栓性外痔。

三、A3/A4

1、

1、C

由于患者有反复排便后疼痛、肛门局部瘙痒病史,肛门剧痛为突发,体检时肛口见一触痛的紫红色肿块,故应首选考虑血栓性外痔。直肠息肉、内痔一般无排便疼痛;体检未见局部感染及肛门裂口,故可排除其余四项。

2、E

血栓性外痔形成时可先予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若疼痛不缓解再行剥离手术治疗。

3、B

术后24小时内可在床上适当活动四肢、翻身等,但不宜过早下床,以减轻伤口疼痛及出血,24小时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术后24小时内,每4~6小时嘱患者排尿1次,避免因手术、麻醉刺激、疼痛等原因造成术后尿潴留;术后1~2天应以无渣或少渣流食、半流食为主,术后3天尽量避免解大便,以促进切口愈合;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若有便秘,可口服液体石蜡或其他缓泻剂,但切忌灌肠;扩肛应在手术切口愈合后进行。

4、D

血栓性外痔的并发症有尿潴留、切口出血、术后切口感染、肛门狭窄,肠粘连是干扰答案,此题应该选择D。

2、

1、B

Ⅱ期内痔: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结合题干提示信息,选项B符合。

2、E

该患者表现为排便时及便后肛门口剧痛,便后鲜血滴出,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与肛裂的表现最相符。所以正确答案E。其他选项,题干并没有提及相关信息。

3、B

肛裂患者不宜进行直肠指诊,以免增加患者疼痛。

4、C

辣椒刺激性过强,可致便秘,应减少摄入。

3、

1、A

由于患者只有便血,无肿块脱出,且位置在齿状线以上。故为Ⅰ期内痔。

2、E

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Ⅱ、Ⅲ和Ⅳ期内痔、发生血栓、嵌顿等并发症的痔及以外痔为主的混合痔等。

3、B

患者应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粗粮,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保证肠道内有足够水分和粗纤维对肠壁刺激,以引起大便反射;久坐久站不利于静脉回流;服用泻药会促进肠蠕动和增加对肠黏膜的不良刺激。而且长期服用泻药有依赖性,故B不妥。

第三章第十一节肛瘘病人的护理

一、A1

1、11-多见的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

A、肛周皮下脓肿

B、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C、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D、直肠后间隙脓肿

E、直肠黏膜下脓肿

2、11-肛管周围脓肿是指

A、内痔合并感染所形成的脓肿

B、外痔合并感染所形成的脓肿

C、直肠膀胱陷窝内的脓肿

D、肛门旁粉瘤感染所形成的脓肿

E、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感染所形成的脓肿

二、A2

1、11-患者男性,27岁,半年前因肛周皮下脓肿切开引流,之后局部皮肤反复红肿、破溃,局部有瘙痒。关于其处理,错误的是

A、该患者必须行手术治疗

B、饮食应清淡

C、每天便后予35℃高锰酸钾坐浴

D、口服液体石蜡以促进排便

E、为防肛门狭窄,可于术后5~10天扩肛

2、11-男性,36岁,肛周溢液流脓1周,伴有肛周瘙痒,检查诊断为高位肛瘘,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A、瘘管切开术

B、切开引流

C、挂线疗法

D、瘘管切出术

E、温水坐浴

三、A3/A4

1、11-患者男性,61岁,2个月前出现肛门周围疼痛,肛门左侧皮肤出现发红、肿胀及触痛,偶有黄色分泌物排出。体检:胸膝位9点、距肛门3cm处见一红色乳头状突起,略红肿,压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排出。直肠指诊:在直肠左壁可扪及一硬结及条索样管状物。

1、应考虑该患者患有

A、肛裂

B、肛瘘

C、内痔

D、外痔

E、肛旁疖肿

2、可明确管状物的分布情况的检查是

A、直肠指诊

B、肛门镜

C、血常规检查

D、碘油瘘管造影

E、B超

3、根据所述病情,该患者目前主要的护理诊断为

A、体温过高

B、疼痛

C、便秘

D、焦虑

E、个人应对无效

4、引起该病的最常见原因是

A、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B、直肠肛管外伤

C、直肠肛管恶性肿瘤

D、肛垫下移

E、直肠肛管结核

2、11-患者,女性,35岁,主诉腹胀,4天未排便,触诊腹部较硬且紧张,可触及包块,肛诊可触及粪块。

1、肛管插入直肠的深度是

A、3~6cm

B、7~10cm

C、11~13cm

D、14~16cm

E、18~20cm

2、当液体灌入ml时患者感觉腹胀有便意,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停止灌肠

B、协助患者平卧

C、嘱患者张口深呼吸

D、提高灌肠筒高度

E、移动肛管或挤捏肛管

3、灌肠中若患者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正确的处理是

A、移动肛管

B、停止灌肠

C、挤捏肛管

D、调整灌肠筒高度

E、嘱患者放松长呼气

4、为该患者提供的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

A、清洁灌肠

B、保留灌肠

C、调整排便姿势

D、腹部环形按摩

E、大量不保留灌肠

5、灌肠筒内液面距离肛门

A、10~20cm

B、20~30cm

C、30~40cm

D、40~60cm

E、60~80cm

答案部分

一、A1

1、A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绝大部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有肛腺感染引起。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后方或侧方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状为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行动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性症状不明显。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可有波动感,穿刺时抽出脓液。

2、E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下段或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脓肿形成。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二、A2

1、C

此例为肛瘘患者,其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的温度应为43~46℃。

2、C

高位肛瘘以挂线术为主。

三、A3/A4

1、

1、B

此题应了解肛瘘的临床表现:1.疼痛:多为隐痛不适。急性感染时,有较剧烈的疼痛。2.瘘口排脓:瘘口经常有脓液排出,在脓液排出后,外口可以暂时闭合;当脓液积聚到一定量时,再次冲破外口排脓,如此反复发作。3.发热:肛瘘引流不畅时,脓液积聚,毒素吸收可引起发热、头痛、乏力等表现。4.肛周瘙痒:瘘口排出的脓液刺激肛周皮肤,使肛门部潮湿、瘙痒,久之可形成湿疹。直肠指检:瘘管位置表浅时可触及硬结样内口及条索状瘘管,在内口处有轻压痛。由此可见,题干描述患者临床表现符合B.肛瘘。

2、D

造影检查,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普通检查中显示。此时,可以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造影剂。造影检查的应用,显著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通过碘油造影的检查方法,可以知道瘘管分支迂曲、空腔大小及碘油通过内口进入肠腔的情况。碘油瘘管造影检查可明确瘘管分布。此题选D.碘油瘘管造影

3、B

患者2个月前出现肛门周围疼痛,肛门左侧皮肤出现发红、肿胀及触痛,说明患者首要的问题是疼痛,虽然患者也存在便秘的情况,但不是目前首要的问题。此题选B.疼痛

4、A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后易形成肛瘘,脓肿形成是直肠肛管周围炎症的急性阶段。而肛瘘则是慢性期。肛瘘是指直肠下部或肛管,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常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可由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形成,少数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由损伤引起。由此可见,本题最佳答案:A。

2、

1、B

2、C

3、B

4、E

5、D

第三章第十二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的护理

一、A1

1、12-直肠肛管疾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期间宜采用何种饮食

A、流质

B、少渣半流质

C、富含膳食纤维的普食

D、普食

E、禁食

2、12-关于肛门周围脓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肛周疼痛不明显

B、是慢性化脓性感染

C、常自行破溃,可形成低位肛瘘

D、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较少见

E、多有高热、寒战、全身疲乏不适

3、12-肛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无痛性便血

B、肛门部下坠感

C、疼痛、便秘和出血

D、肛周流脓

E、黏液脓血便

4、12-肛裂常发生于肛管的

A、前正中位

B、后正中位

C、左侧

D、右前位

E、左后位

二、A3/A4

1、12-患者男性,70岁。较长时间大便干燥,近2周来,排便时疼痛伴出血,经检查,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诊断为肛裂。采用坐浴等非手术治疗。

1、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的检查是

A、实验室检查

B、直肠指检

C、B超

D、诊断性穿刺

E、X线钡餐

2、该患者肛门坐浴的水温应为

A、23~26℃

B、33~36℃

C、43~46℃

D、53~56℃

E、63~66℃

2、12-患者男性,43岁,肛周肿痛4天,肛门左侧皮肤发红并伴疼痛,以坐时及排便时明显,2天前加剧并局部肿胀,无畏寒、发热。体检:胸膝位肛门11点处见局部肿胀,约2cm×2cm,有脓头,周围皮肤发红,波动感(+)。

1、考虑患者的病变部位是

A、肛门周围脓肿

B、坐骨肛管间隙

C、骨盆直肠间隙

D、直肠后间隙

E、直肠黏膜下

2、对该患者的处理方法首选

A、抗生素控制感染

B、局部理疗

C、口服缓泻剂减轻排便时的疼痛

D、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E、手术切开引流

3、该患者目前的主要护理诊断为

A、体温过高

B、疼痛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便秘

E、个人应对无效

4、引起该病的最常见原因是

A、外伤

B、肛周皮肤感染

C、肛腺感染

D、痔行药物注射治疗后

E、血栓性外痔剥离术后

3、12-患者男,70岁,较长时间大便干燥,近2周未,排便时疼痛伴出血,经检查,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诊断为肛裂。采用坐浴等非手术治疗。

1、该病人作直肠肛管检查时最合适的体位是

A、蹲位

B、左侧卧位

C、右侧卧位

D、膝胸位

E、截石位

2、该病人肛门坐浴的水温应为

A、20~26℃

B、30~36℃

C、43~46℃

D、50~56℃

E、60~66℃

3、上述病人的有关处理不妥的是

A、避免辛辣食物

B、多吃水果

C、服缓泻剂

D、采用肛门指检

E、外用消炎软膏

答案部分

一、A1

1、C

直肠肛管疾病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吃粗粮,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C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下段或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脓肿形成。(排除B)临床表现:1.肛门周围脓肿①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排除D)②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跳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排除A、E)③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感染也可向上穿透肛周筋膜,扩散至坐骨直肠窝,早期有时误诊为血栓性外痔,但后者边界清楚,周围皮肤无炎性反应。故C是正确的。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故正确答案:C

3、C

肛裂最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两次疼痛高峰。病人因怕疼痛而不敢排便,使原有便秘加重,此时排便疼痛更加剧烈,形成恶性循环。排便时肛裂加深,创面可有少量出血。

4、B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而排便对肛管后壁承受的压力最大,因此肛裂常发生在肛管的后正中位。

二、A3/A4

1、

1、B

直肠指检: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病变位置表浅时可触及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深部脓肿则可有患侧深压痛,有时可扪及局部隆起。

2、C

热水坐浴:指导病人用1:高锰酸钾溶液ml坐浴,温度为43~46℃,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2、

1、A

由于患者的症状以局部表现为主,无全身感染症状。且体检发现病变部位表浅,故应是肛门周围脓肿。

2、E

由于该患者的病变已局限形成脓肿,故应及时切开引流。

3、B

根据病情,目前患者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或问题应是肛周疼痛。

4、C

绝大多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由肛窦炎、肛腺感染引起,也可继发于肛周的软组织感染、损伤、内痔、肛裂、药物注射等,是最常见的脓肿。肛腺开口于肛窦底部,由于肛窦呈袋状向上开口,可因粪便损伤或者嵌入继发感染而累及肛腺。肛腺形成脓肿后可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其间所含的疏松脂肪结缔组织使感染极易扩散,从而形成不同部位的脓肿。

3、

1、B

直肠肛管检查时膝胸位最常用,适用于一般病人的短时间检查;左侧卧位适用于年老体弱或重病病人;截石位适用于肛门手术;蹲位适用于检查内痔、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本题中病人已70高龄,最好取左侧卧位。

2、C

肛门坐浴的温度最好在43~46℃。温度过高容易烫伤病人,温度过低则不能起到治疗效果。

3、D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溃疡,由于肛门皮肤受体神经支配,对痛觉敏感,因此病人往往容易出现肛门部剧痛。对于已确诊的肛裂病人,一般不宜做肛门指诊和肛镜检查,以免引起疼痛。

(转发)

易佰教育

赞赏

长按







































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kzxxjy/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