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肝功能衰竭病因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liverfailure,LF),是肝功能不全的晚期表现,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肝实质细胞及Kupffer细胞严重损害,导致机体全身代谢功能紊乱及免疫屏障功能障碍。表现为黄疸、凝血机制障碍和(或)肝脑综合征、腹水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兹就其病因简要介绍于下。

(一)常见或较常见病因

1.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在急性甲型肝炎患者中发生ALF者,介于0.01%~0.1%,多见于成年人。通常为超急性或暴发性起病,自然存活率40%~60%,年龄>40岁者是进展为ALF的危险因子。95%的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HAV-IgM。

(2)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感染引起的ALF呈全球性分布,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率的30%~50%,在急性乙型肝炎中,ALF的发生率占1%,慢性HBV携带者中,ALF的发生率较急性肝炎者明显升高,例如在我国台湾省,急性乙肝ALF的发生率为2%,慢性HBV携带者ALF的发生率为10.6%。其危险因子为病毒基因变异、重叠或协同感染、慢性乙肝再激活等。HBV感染所致的ALF,自然生存率15%~36%。经过强烈的免疫反应,可清除病毒,随之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转阴,给病因诊断带来困难,但抗-HBc-IgM阳性,可供诊断参考。

(3)丙型肝炎病毒(HCV):

作为引起ALF的独立危险因子,尚存争议。在西方国家研究中心,非甲非乙ALF中几乎难以检出HCV,而在日本其检出率高达50%。尽管HCV引起的ALF少见,但在HCV慢性感染基础上发生重叠感染是引起ALF的重要原因,例如慢性HCV感染重叠HAV急性肝炎时,则发生ALF的危险度大为增加,而HCV所致的肝衰竭多呈慢性进展,呈SALF过程,血清学诊断标志为HCV-RNA。

(4)丁型肝炎病毒(HDV):

它需要同时存在HBV感染,以完成其生命循环(lifecycle)。HBV与HDV的重叠感染或协同感染,较单纯HBV感染ALF的发生率增加2~5倍,重叠感染的危险性更大,例如协同感染急性病死率为1%~10%,而重叠感染者则为5%~20%。与HDV相关的ALF,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过程,HDV-RNA只存在于早期阶段,检测HDVRNA,无助于HDV相关ALF的诊断,而血清抗-HDV-IgM的检测,则有助于诊断。

(5)戊型肝炎病毒(HEV):

是通过肠道传播引起的流行性肝炎,其发生几乎仅限于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地区,其引起ALF的发生率仅次于HBV。妊娠后期感染HEV者特别容易进展为ALF,病死率达20%,血清抗HEV-IgM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

(6)非A-E病毒(Non-A~Eviruses):

是指ALF的病因,在排除HAV、HBV、HCV、HDV、HEV感染后,对未能确立病原学的ALF,人们设想还存在有A~E以外的嗜肝病毒,把这种假定的嗜肝病毒称为隐源性病毒学病因(cryptogenicviraletiology),它是引起ALF的第二种最常见病因,占ALF病例的15%,故称为非A-E病毒。有学者曾试图找出隐源性的真正来源,并进行了多方研究,包括囊膜病毒,副黏液病毒,人类乳头状病毒、输血传播的病毒(TTV),以及GB病毒等,但均未证实隐源性的真正来源。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系统性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家族、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腺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B19)以及柯萨奇(coxsackievirus)肠道病毒均有引起ALF的报道,但在隐源性病毒病因中的检出率甚低,故不属非A~E病毒范畴。

2.药物及肝毒物

(1)药物:

药物引起的肝衰竭在我国仅次于肝炎病毒引起者,在发达国家药物引起的肝衰竭占10%~20%,如果将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起者包括在内,则其发病率更高。据统计已有种可引起肝损害或肝衰竭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利福平,双醋酚丁,四环素、甲基多巴,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代谢药、化疗药物等。中草药引起者亦有报道。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40岁以上者,黄疸出现后ALF发生的危险度为20%,而在病毒性肝炎仅1%,出现首见症状者应立即停用。

(2)乙醇:

急性嗜酒者一次大量摄入,可引起急性酒精性肝炎,如黄疸进行性上升,可进展至ALF;慢性嗜酒者,每日饮酒80~g,持续8年以上,其中30%的人可进展至肝硬化,如无干预性治疗措施,最终可进展至CLF。

3.自身免疫性肝病

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近年来,在我国其检出率有逐渐上升趋势,这与检测方法学的发展进步有关。AIH多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过程,仅少数易感者呈ALF临床表现,它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最适宜的指征。PBC及PSC多呈慢性淤胆过程,如对治疗无反应,最终发展至肝硬化,并进展至CLF,是肝移植的合适候选者。

4.妊娠急性脂肪肝

妊娠急性脂肪肝表现为ALF者,在妊娠者中的发生率为0.%,其主要病变为微泡性脂肪浸润,与四环素引起者类似,多发生于妊娠后期3个月,平均发生于妊娠第36周,初产妇占48%。半数患者有先兆子痫或子痫,血清转氨酶、尿素氮、尿酸均增高,伴有血小板减少者,应高度疑诊本病,影像学检查可协助早期诊断,一经确诊即终止妊娠。

(二)少见或罕见病因

包括遗传代谢异常、血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肝移植/部分肝叶切除、先天性胆道闭锁、系统性病毒感染、创伤、辐射及生物毒等。

来源:肝脏病学第三版

图文编辑:柚木君

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kzxxjy/4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