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也是人体上一对重要的穴位。
取穴方法: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将肩胛骨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按其穴,病人中指有麻木感,说明取穴准确。
“膏肓”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成公十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公元前年,晋景公重病。当时的名医——医缓给其治病,断言道:“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根据医缓所说,疾病到了“肓之上,膏之下”,这个部位既不可灸,又不能行针,药力也达不到,病到了这里,就治不好了。那么,膏肓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关键,治疗起来却这么棘手?追本溯源,膏肓在哪“膏肓”其实是人体的一个部位。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膏:“肥也,人脂”,肓:“心下膈上”。所以,“膏”指的就是心尖的脂肪,“肓”指的是心膈之间的膜。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提到过“膈中之病,名曰膏肓”的说法。膏肓所对应的穴位,被称为“膏肓穴”,或“膏肓腧(shù)”“膏肓腧穴”,《圣济总录》将其归于膀胱经。△膏肓穴位于第四节胸椎棘突旁开三寸,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均有记载,宋代医家庄绰对前人所著膏肓穴的论著进行了详尽的整理、汇总和考证,编成了考证专著《灸膏肓俞穴法》。从上面的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古人肯定了膏肓的重要性,但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等问题,尚且存在争论;但古代医家对膏肓穴的认识基本一致,到了宋代,与它相关的理论和应用也已经相当成熟。
为什么说膏肓穴无所不治?
认识膏肓,防病不慌调理膏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涵盖了它周围各种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
而我们调理膏肓的目的,就是改善它周围器官的血液循环,以及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健康身体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分别从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科学的观点,了解一下调理膏肓的重要性。中医角度《内经》记载膏肓穴主要是治疗五脏病;《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膏”与“肓”论述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鸠尾穴位于任脉上,当心口下,大约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膈的位置,相当于中医学人体中、上两焦的分野处,其功能正常则中上二焦之气机升降正常。
脖胦即气海穴,当脐下一寸五分,大约为人体中下二焦之关节点,为人体生气之海。它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则下焦之气得以向上温煦滋养中上二焦,中上二焦之气也能够对下达下焦。
由此可见,灸膏肓俞则能够使上、中、下三焦之间互根互用。三焦既济,则心肾水火既济,自无多梦失精、发狂之疾;肾能够助肺吸入之气深达下焦,自无上气咳逆之患;脾能够得下焦肾的温煦而运化水谷,肾也能够得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而藏之,自无羸瘦虚损、健忘不安之虑。01首先,膏肓紧邻着膻中穴。△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间,是任脉、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心经、手少阴肺经等多条经脉的交汇处。“膻中穴作为理气要穴,能调理一身之气机”。调理了膏肓穴,也就保养了膻中穴,可以促进各个经脉之间的气息流通,具有舒缓肝气郁结、治疗呃逆和支气管哮喘等功效。
02膏肓附近分布着心肺(膏之上)和肝脾胃(肓之下)等脏腑。那么,刺激膏肓,还有助于改善各脏腑血液的循环,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提高。03膏肓穴归属于膀胱经,而膀胱经是人体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统领着人体的阳气。
时常刺激膏肓穴,能够帮助你畅通膀胱经,增强人体阳气,抵御寒气,促进毒素的排泄。
04膏肓俞是身体的强壮穴。膏肓俞(穴)与气海、足三里、关元并称为人体四大强壮要穴。古代医者认为它强悍到“无所不治”!△药王孙思邈与王执中,对膏肓评价颇高有研究表明,按摩膏肓俞5分钟,配以相应的穴位按摩,可有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疗额窦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等”。05最后,膏肓俞还位于心脏反射区内,华佗夹脊穴附近。
刺激膏肓俞,有效预防胸背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长叹息等症状。
现代医学1首先,膏肓附近的脏器较多。膏肓位于胸部下端和膈肌上端,它与该处上部的心肺,下部的肝脾胃、胰腺、大网膜等器官关系密切。调理了膏肓,就有助于改善上述器官的功能。2同时,膏肓所处紧邻胸腺。胸腺位于胸骨柄后方的纵膈上部,腺体后部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面,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免疫体,因为免疫系统的衰老过程,就是以胸腺衰老为先导的,从中枢到外周的衰老进程[5]。随着年龄增长,胸腺会退化萎缩,胸腺的功能也会逐渐衰竭,因此,保护胸腺实际上就是一种抗衰老的策略。刺激膏肓,能帮助我们改善胸腺的血液循环,延缓胸腺的衰退,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避免一些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进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以上应该就是膏肓穴为什么能无所不能的理论基础。药王孙思邈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有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药王孙思邈通过艾灸养生高寿多岁,还“视听不衰,神采奕奕”,他认为“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
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
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出自于《千金方·杂病论》
这个穴位真的那么神奇吗?一起来看看。打开膏盲穴,百病都难藏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宣通阳气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肺痨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
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膏肓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取穴方法:膏肓穴是人体膀胱经上的一个大穴,在后背肩胛骨旁。取穴时,病人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在人体的背部,
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四横指)的位置。
取穴时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4个椎体,
其下缘旁开4横指,即是膏肓穴的位置。
当久病不愈,身体羸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此时最适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够,就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膏肓穴和以下穴位配伍:膏肓穴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穴配足三里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膏肓穴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为何说重病、久病,必灸膏肓穴?首先,重病必虚、久病必虚。
这两种人群气血损耗非常严重,
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
膏肓穴最擅长治虚劳证,因此艾灸膏肓穴是上上之选。
其次,重病必瘀、久病必瘀。
古代医家认为,病变的发展规律是“初病在气,久病入络”,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就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
这就会带来一个后果:因瘀致病!瘀凝滞留体内,就会成为继发性病因,诱发更多疾病。
而艾灸膏肓穴可以
祛除体内深层的瘀凝,因为膏肓穴是厥阴病的最底层(厥阴病为六经病之一,也就是病到最深的那一层),只要灸透膏肓穴,就可以把最底层的风寒湿毒瘀等垃圾悉数排出。
那么,怎么知道艾灸膏肓穴起了作用呢?
通常身体有以下表现:艾灸两三天,肚子就会咕咕响,说明气正在推动寒湿痰瘀等垃圾,几天之后,这些垃圾就会随大便排出;体质偏寒的人,可能会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些人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在取穴正确的情况下,如果连灸一个星期,还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艾灸膏肓穴,大有讲究!做为一种独特的灸法,有专门的书籍介绍,可见作用之大!
其独特之处有3
01取穴必须准确!(效果才快)02灸量宜多!《铜人》中记载:“膏肓穴,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就是说,艾灸壮数要多、艾灸时间要长、艾火温度要高(适当高一点儿),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穴,只有把它灸透,才能发挥效果。03须与其他穴位配伍!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防气火壅盛于上。此外,搭配艾灸气海等穴,还能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祛邪、标本两顾,特别适合于风湿寒性关节痛。一般而言,艾灸膏肓穴采用温灸法。可采用适合的艾灸器具,将其置于两侧膏肓穴上,每天一次,每次30-50分钟,连灸30天以上。
注意事项:1、如果是重病、久病之人,想要彻底治愈,就一定要延长时间,把膏肓穴灸透。如果有灸感,一定要灸到感传消失为止。2、少儿不宜灸膏肓穴,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古人一般在人年二旬后(20岁以上)艾灸膏肓穴。运动膏盲穴,除去一身疾由于膏肓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还有锻炼!且古医书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双肩旋转法:防治心、肺疾病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也可用下面的旋转法“开合膏肓”,方法就是,把双手放在肩膀上,进行旋转,先向前旋转,然后向后旋转。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像扇子一样开合:肩背疼痛明显减轻把后背像扇子那样打开和收紧,可让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反拳捶肩”:疏通血脉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
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
久坐后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真正艾灸的秘诀,其实也是一种功法是功夫,那,要不要经常练,才会有效果,效果持续?相关阅读●多数人艾灸,其实是在泄自己元气?关于艾灸,记住这5问!●如何艾灸才不会伤阴气?艾灸后伤阴了怎么办?阴虚火旺能灸吗?●艾灸为什么特别适合现代人?真相是什么?●艾灸,最终要灸出什么?灸出这三个,疾病远离你!(艾灸原理)◆抗生素滥用太可怕!艾灸:天然的感冒药、安眠药、降压药、止痛药、美容药
●艾灸的神奇,不是杀死疾病,而是激发人体自愈力!千万别荒废了它●艾灸那么好,医院干嘛?神医扁鹊是这么说的...●最佳艾灸时间,从年、月到日,彻底说个清楚!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祝您越来越好,如果看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想问的,欢迎添加下方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