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护理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北京协和医

作为护理操作常用规范,几乎各地和各医疗单位都有自己的护理常规,但因受多种条件局限,难免水平参差不齐。医院是目前我国护医院,该医院的护理常规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动脉栓塞是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急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肢体缺血征象: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即5P征。

急性动脉栓塞病理生理图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神志等变化。诊断明确者可使用哌替啶类止痛剂,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对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给予高浓度、大流量氧气吸入,并应准备急救物品。

3.患肢保温,但禁用热水袋等加温,以免加重患肢的缺血性变化。

4.抗凝治疗一般采用肝素抗凝。肝素是一种黏多糖硫酸酯,性质稳定,注射后10分钟起效,半衰期l~4小时。使用剂量0.5~lmg/(kg.d),分为小、中、大剂量。要求APTT延长2~3倍(40~60秒,APTT正常值为23~37秒)。

(二)术后护理

1.溶栓治疗的护理所有急性动脉栓塞或血管移植术后阻塞,在血栓栓塞3日内溶栓效果最佳。

(1)保证正确的给药途径:由2名护理人员与主管医师到患者床旁核对导管和鞘管后,用标签注明并分别贴于导管和鞘上,再与注射泵正确连接,以保证给药途径准确无误。

(2)保证正确的给药方法:药物溶栓的特点是每次药物浓度不同,给予的泵速及持续时间不同,护士一定记住调泵时间,并做好交接班。做此项工作时,采取提示卡的形式,贴在患者处的注射泵上及护士站处.以便随时提醒护士,保证给药准确。

(3)出血的预防和护理:颅内出血最为严重。主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有无头痛及肢体障碍,如果有潜在的出血危险,尤其是脑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及时通知医师,积极配合医师,给予抢救、治疗。表面出血是溶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为穿刺部位出血或血管损伤。护理上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斑、鼻出血及牙龈出血,观察曾经穿刺和刚穿刺的部位、注射点、伤口有无出血、血肿,对刚进行穿刺的部位按压时间要长,大于5分钟。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出血部位应进行局部按压,同时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还可发生内出血,为胃肠或泌尿生殖器道、后腹膜、中枢神经系统或实质器官出血。观寨患者有无腰痛,有无血尿、便血、呕血及其他脏器出血。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4)伤口的护理:在溶栓过程中,穿刺置管处可能发生伤口渗血,渗血量较多者,皮肤周围轻度瘀斑、肿胀、压痛,曾经的静脉抽血穿刺点轻度皮下瘀斑,应立即通知医师,予以伤口换药处理,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并在出血部位压沙袋。沙袋不宜过重或过轻,过重会使动脉溶栓导管受压、堵塞;过轻则起不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沙袋应压在动脉溶栓导管旁.不宜压在动脉溶栓导管正上方,以防动脉溶栓导管受压、堵塞。护士需随时观察静脉注射泵是否通畅,观察穿刺点情况,是否继续出血。

(5)血肿的护理:溶栓后穿刺处出现血肿者,给予冰袋外敷及理疗。冰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出血、充血。使用冰袋时护士应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干毛巾可吸收冰袋使用过程中表面产生的水滴,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避免伤口敷料被浸湿。冰敷时间不宜过久,以防冻伤。经过护士细心护理后,患者腹股沟瘀斑、肿胀会逐渐好转。

(6)溶栓导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导管:因患者为动脉插管并处于溶栓期,如发生导管脱出或三通、注射泵线连接处脱开,可能导致大出血,血肿等严重后果,故做好导管固定、防止导管脱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是将动脉导管用缝线固定于皮肤,标记导管插入长度,应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处的导管,利于随时观察导管位置及穿刺点的情况;再用3M胶带固定导管柄、用蝶形胶布再次固定牢固。更换三通、注射器及注射泵管时动作要轻柔,必须将连接口拧紧。做晨晚间护理、更换床单位时防止将导管拽出。②防止管腔堵塞: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观察导管位置,避免导管弯曲、打折。用药时应检查三通开关位置,使其处于通畅状态。③预防导管感染:护士随时观察穿刺点敷料,发现敷料浸湿及污染时,立即给予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如局部出现红肿、疼、异常分泌物渗出时,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防止局部伤口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④拔管后预防局部出血:导管拔除后,嘱患者导管穿刺侧肢体24小时制动,伤口加压包扎,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血肿,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导管穿刺侧肢体肤色、温度、感觉。

2.严密监护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并注意神志变化。

3.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脉搏、颜色、疼痛、感觉较术前有无缓解。怀疑有患肢动脉供血不良时,应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4.注意患肢,特别是前臂或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警惕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有变化时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5.为了预防术后血管并发症,指导患者避免屈髋或屈膝及膝下垫枕。记录尿量、血压及脉搏等,及时发现体液不足,及时调整输液量,以防止因血流减少造成的血管充盈不良。

6.按时遵医嘱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并根据用药时间按时抽血,以监测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超过规定标准时,应通知主管医师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以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7.卧床时要避免被子对患肢末梢的压迫,可在床尾使用支被架。

8.肢体保暖可保证末梢血管扩张,但注意防止局部烫伤。遵医嘱适当活动,勿长期站立或静坐。

9.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按时服用抗凝及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以减少再栓塞的可能。

10.截肢的患者则必须学会应对肢体丧失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

(三)健康指导

1.终生服用抗凝药物,根据出凝血时间,逐渐由肝素过渡到华法令、肠溶阿司匹林。避免长时间同一体位,避免久坐,尤其是髋关节血管搭桥术后。

2.禁烟。

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或恐惧与突发疼痛、急诊手术或患肢坏死、肢体丧失的威胁有关。

2.疼痛与肢体缺血有关。

3.潜在的周围组织灌注异常由取栓不彻底,术后在栓塞,继发血栓形成或动脉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所致。

4.潜在的并发症:心功能不全与器质性心脏病或取栓术后大量缺氧代谢产物人血有关。

(作者:医院护理部)









































初期白癜风能治好么
白癜风会不会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