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优势多

呼吸气道因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解剖特点,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法宝,对疾病预防、减轻症状、针对特殊病原体和特殊病种的治疗、防止疾病复发和急性加重等多方面有独特优势。

一.针对特殊病原体和特殊病种1病毒性疾病

西医对病毒感染不象细菌感染而无特效药。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如感冒发热,不单纯对抗病毒,而是既注意祛邪,使邪有出路,也注重扶正,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其特点和优势有:①在抗病毒同时,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发热具有多重作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缓解咳嗽症状等;②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③一般很少伤害正常组织细胞,不良反应较小;④采取个体化治疗,对病情更具有针对性;⑤中药有效成分的多元化,很少产生抗药性。

2慢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对感染性疾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对迁延难愈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细菌往往是定植的,抗生素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还容易产生抗药性。同时,慢性感染性疾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失调和脏器病理组织的损伤。中医药通过补益扶正,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患者免疫能力,减少感冒次数,减少疾病反复发作加重次数,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从而治愈或改善病情。

3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是内科常见的疑难症状之一,目前即使医院,有些以发热为主诉的疾病仍不能明确诊断。按病因构成分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上述分类已覆盖了85-90%的病因,但仍有10%-15%的找不到病因。

中医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不明原因发热多属于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多是由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阴阳气机失衡所致,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或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其病机分为虚证、实证两大类。虚证是指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则是气、血、痰、湿郁结;本病病机较为复杂,单因或多因同时发作都可引起发热,其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也会转化为虚实兼夹之证。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应从气血、阴阳结合脏腑进行辨证。

4支气管哮喘

近年来,现代医学治疗支气管哮喘虽然有较大进展,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但仍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尚不能解决其发病、发展等问题。中医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着手,不仅可缓解哮喘症状,而且还能预防其发作。除传统中药汤剂外,还能采用针刺、穴位埋藏、穴位注射、埋针、热敏灸、穴位敷贴等多种治疗手段、多种给药途径的综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始于三百多年前的“冬病夏治”三伏穴位贴敷,是中医特色疗法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简、便、效、廉特点和优势。

二.疾病预防

中医学有先进的预防学思想,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治未病”,认为预防疾病发生才是医生的最高境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具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大方面。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内因是发病的关键,防止疾病发生首先要从顾护正气开始。

三.防疾病复发01慢性咳喘病,如慢阻肺、哮喘等

由于长期咳喘,易损伤肺气,日久伤及脾肾。卫气虚弱,易招致外感反复侵袭而导致咳喘反复发作,病情加重,进一步损伤正气,最终致使机体进入恶性循环状态。中医药从整体出发,以益气补肺为主,具有显著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减少感冒次数,从而减少甚至阻断疾病的反复发作、加重状态,最终达到使疾病痊愈的目的。

02肺癌

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等新型药物治疗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成为一种慢性病。但受药物不良反应严重、适用症受限、价格昂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治疗仍是一个重要选项。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①疾病预防。加强肺小结节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抑制其增长,逆转其癌变;建议肺癌术后患者接受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医药治疗,改变患者体质,使其复发失去土壤。②减轻放化疗、分子靶向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成为规范化、全程治疗的有力保障。③中晚期患者的单纯中医药治疗,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甚至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

四.减轻疾病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以咳嗽、咳痰、咯血、气促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消除或减轻上述症状方面,中医药治疗均可达到较好疗效。胸部X线正常的咳嗽,中医的辨证论治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效果;支气管扩张“咯血”,中医从肝论治,也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

因每个人体质不同,一人一方,如果您有呼吸系统疾病困扰,建议您咨询专业医师问诊。

韩涛教授

坐诊时间:5月16日市北世医堂

坐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4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