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期来临,南京一4岁幼儿因此病

出事了!

南京一幼儿园小班的孩子

患上手足口病

经抢救无效死亡

孩子发烧6天后抢救无效死亡

沈先生的侄子小鹏(化名)今年四周岁,在六合区龙池中心幼儿园小一班就读,从6月4日开始孩子突然发烧,7医院判定为重症手足口病,短短三天后在6月10日经抢救无效死亡。

沈先生做梦也没想到,小鹏的病情会急转直下这么快,直到最后停止了心跳。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上写到,小鹏是危重症手足口病引起了病毒性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

这一消息让很多家长觉得紧张!

手足口究竟什么样?应该怎么预防?怎么处理?

让我们一起来全面了解下……

手足口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随着家长保健意识的增强,目前很多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知识了解是比较多的,如很多家长都知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一般孩子感染病毒后,会引起发热到38℃左右。但是当娃娃生病过程中,很少有家长会意识到孩子是手足口病引起的。所以大多数孩子在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等症状时,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了。

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孩子没上幼儿园,怎么也得了手足口?

宝宝没上幼儿园怎么也会得手足口呢?据介绍,临床上,有一部分小朋友的手足口病可能就是通过一些公共设施传染的,比如商场门口、超市门口的婴幼儿摇摇车、社区里的一些公共设施如滑滑梯等。这些设施经常有小朋友在玩耍时,如果没有及时认真洗手,用手抓东西吃,或者直接吮吸手指,很容易中招。

另外,轮状病毒造成的腹泻,还有支原体肺炎等等,这些疾病都是群体性的,经常一发作就是一个班一个班的,接触性传播非常强。为此,提醒家长,在外面游乐场游玩后,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地洗手。

手足口无特效药、无疫苗,不要吃板蓝根“手足口病一没有特效药,二没有疫苗,有的家长一听说有手足口病了,就给孩子吃板蓝根,我们非常反对这一做法。”对于家长盲目预防疾病的做法,专家提出了批评。他说,服用板蓝根根本没有用。

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科科长洪镭告诉南京晨报记者,手足口病是一个“病从口入”的疾病,预防的关键是做好个人卫生。最好的预防办法是勤洗手,不仅仅是饭前便后,吃东西前要洗手,平时外出回来也要洗手。与此同时,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游乐场。

“这些地方的消毒很可能不到位,一旦有孩子有手足口病,而你的孩子抵抗力又低,就很容易中招。”洪镭建议家长,平时要多查看孩子的手心、屁股、嘴巴等地方是否有红疹子。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另外,一些幼托机构、儿童游乐场等地,也要注意平时的消毒。

喝抗病毒药预防不可取

医院儿科唐为红主任医师对南京晨报记者说,从目前的治疗来看,一般以中成药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这也是卫生部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里面认可的。但专家提醒,中成药的抗病毒的药物也是起到治疗作用的,所以不能作为校园预防性用药,有报道说,有些幼儿园会建议家长给宝宝喝点抗病毒药物来预防,这点不可取。从预防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环境方面,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避免继发感染。

宝宝在家“隔离”过程中,尽可能给宝宝吃点易消化的的饮食,很多孩子伴有口腔的疼痛,应避免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一定要多喝水,辅助的使用一些抗病毒及对症的药物。如果有些宝宝有低热(37.5℃~38.5℃)的情况,可考虑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5℃的话,应适当地使用退热药。“去年得过手足口病”不代表今年不得“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一定要及时和对症,如果发现孩子有呼吸系统方面的症状,也应该提高警惕,看是否是一个病毒感染。”医院儿科隆红艳副主任中医师对南京晨报记者说,一般来讲,病情较轻的孩子,多数建议自行回家进行隔离、休息,孩子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即可,一般5-10天即可痊愈。

但也要警惕手足口病严重时可能会引发脑膜炎和脑炎;再严重一些,就会导致肺出血和低血压;当孩子全身有多个脏器同时被侵犯到的时候,容易造成多脏器的衰竭,甚至引起死亡。所以,任何疾病还是强调手足口病早发现早治疗。

隆红艳表示,去年感染过手足口病的不代表今年就不会得,由于病毒的类型很多,反复感染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多与娃娃的抵抗力下降有关系,所以一定要对症治疗,科学治疗。专家提醒,讲卫生,提高宝宝抵抗力仍然是应对传染病的关键,平时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