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床旁诊断警句(1)①肺部不规则片状阴影伴有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10^9/L,常提示过敏性肺炎;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ESR和CRP明显升高;IgE和血嗜酸性粒细胞一般正常。绝大部分患者血清特异性沉淀抗体增高,但只能说明有过敏原接触史,而无诊断特异性,抗体阴性也不能排除HP诊断。胸部CT:急性期:表现为两肺弥漫的磨玻璃密度影或广泛的肺实变影,主要分布在中下肺。亚急性期:特征表现为两肺散在的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直径2~4mm)、地图样补丁状磨玻璃密度影以及马赛克样衰减或空气潴留。慢性期:表现为两肺内不规则的线样、网状或蜂窝状阴影,可伴有局部磨玻璃样改变。②突然胸痛、呼吸困难,要警惕自发性气胸;1.呼吸困难气胸发作时病人均有呼吸困难,其严重程度与发作的过程、肺被压缩的程度和原有的肺功能状态有关。在年轻的呼吸功能正常的病人,可无明显的呼吸困难,即使肺被压缩>80%,亦仅能在活动时稍感胸闷,而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老年病人,肺被轻度压缩就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急性发作的气胸,症状可能更明显,而慢性发作的气胸,健侧肺脏可以代偿性膨胀,临床症状可能会较轻。2.胸痛常在发生气胸当时出现突然尖锐性刺痛和刀割痛,与肺大疱突然破裂和肺被压缩的程度无关,可能与胸膜腔内压力增高、壁层胸膜受牵张有关。疼痛部位不肯定,可局限在胸部,亦可向肩、背、上腹部放射。明显纵隔气肿存在时,可出现持续的胸骨后疼痛。疼痛是气胸病人最常见的主诉,而且在轻度气胸时,可能是唯一症状。③诊断右侧胸膜炎,要排除肝脓肿及膈下脓胸;干性胸膜炎:可发生于胸膜腔的任何部位,多见于肺尖部,其次为肺下部。症状轻重不一,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微热和轻度胸痛而常常被忽视。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可表现高热和剧烈的胸痛,胸痛呈尖锐的针刺样疼痛,深吸气和咳嗽时加重。由于胸痛病人多不敢深吸气,呼吸急促而表浅,肋胸膜炎时导致壁层胸膜神经受累,波及肋间神经、脊神经而引起胸背部、腰部疼痛;纵膈胸膜炎时引起前胸部和胸骨疼痛;当炎症刺激胸膜迷走神经时,可引起顽固性咳嗽。体征:可见呼吸运动受限,患侧局部有压痛和呼吸音减低,听诊闻及胸膜摩擦音是特征性体征。肝脓肿:起病一般较急,通常在继某种先驱病变以后(例如急性胆道感染)又突然的寒战、高热及上腹部疼痛;病程较短,患者在短期内即显有重病容。体检可见肝脏肿大,且有显著触痛。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右膈下脓肿:多继发于化脓性腹膜炎或上腹部大手术后。全身反应如寒战、发热等和局部体征不如肝脓肿明显,但右肩牵涉痛较显著,深吸气时尤重。X线检查右膈下常有液气面出现,右侧横膈升高,膈肌运动受限。④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出现刺激性咳嗽、持续性血痰或局限性哮鸣音,应警惕肺癌;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肺癌死亡率进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烟雾中的尼古丁、苯并芘、亚硝胺和少量放射性元素钋等均有致癌作用,尤其易致鳞癌和未分化小细胞癌。严格设计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均表明,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平均高9~10倍,重度吸烟者至少可达10~25倍。吸烟量与肺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一支烟的致癌危险性相当于1~4mrad的放射线,每天吸30支烟,相当于mrad的放射线剂量。被动吸烟或环境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之一,其风险增加20%~30%。戒烟后2~15年期间肺癌发生的危险性进行性减少,此后的发病率相当于终生不吸烟者。⑤心病或先心病患者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一周要当心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最常见,热型以不规则者为最多,可为间歇型或弛张型,伴有畏寒和出汗。低毒力致病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很少有寒战,体温大多在37.5~39℃之间,偶可高达40℃以上,也可仅为低热。约3%~15%患者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多见于老年伴有栓塞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严重心力衰竭、尿毒症、和少数凝固酶阴性链球菌感染的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患者。此外,未确诊本病前已应用过抗生素、退热药、激素者也可暂不发热。⑥感冒后心率快或心律失常,应想到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缺乏心瓣膜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甲状腺病等证据;同时伴有急性传染病的表现,或在不久前有急性感染史者,则须考虑心肌炎的诊断。⑦休息后或体温下降后,心率仍快者要考虑心肌有炎性损害;发病机制:(1)直接损伤:①病原体直接侵犯心肌间质:如化脓性细菌引起局部脓肿;或侵入细胞内,如病毒或立克次体。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作用,以白喉为典型。白喉患者大约1/4发生心肌抑制。其机制是由其内毒素对循环系统特别是对心肌细胞与传导系统产生的病变。小血管损害造成继发性心肌损害,以立克次体为典型。特别是斑疹伤寒,常引起心肌炎,约占斑疹伤寒死亡病例的50%。心肌病变以小血管周围炎最显著,形成心内膜下间质性小结节,也可同时有血管内膜炎引起血栓形成及微小的心肌梗死灶。(2)免疫反应:人体对外来或自体抗原产生抗体,抗体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引起的局部改变。免疫反应也可间接对异体抗原过敏,如在风湿热时,可能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成分与人体心肌纤维和血管壁平滑肌在抗原性上相关,通过交叉反应的免疫机制造成心脏损害。⑧诊断高血压病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当高血压患者已经接受合理的联合降压药物治疗,且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然而其血压仍未达到目标血压时,临床医师应该考虑该患者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继发性高血压亦称症状性高血压,此种高血压存在明确的病因,高血压为其临床表现之一。继发性高血压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约占5%~10%。继发性高血压本身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很相似,因此,当原发病的其他症状不多或不太明显时,容易被误认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是由于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的基础疾病,如库欣病、嗜铬细胞瘤等伴发代谢异常或血压变异性增加等,故此类患者的心血管性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升高;并且有些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是可以根除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两者的鉴别关系到是否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治疗,甚为重要。大家觉得有用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ouben.com/xexjy/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