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心肌炎在儿童时期比较常见,及时诊治非常重要;近20年来,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进一步更新、完善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方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新近的研究结果,对以往的儿童心肌炎诊断标准进行的修改,提出了《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年版)》(简称“建议”),并于年2月在中华儿科杂志正式发布;
“建议”发布前,国内儿科现行的心肌炎诊断标准为年发布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距今已逾19载;
并且在新版“建议”中,不仅仅限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而是对中国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提出了建议;
心肌炎心肌炎主要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同时也可伴随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和毒素损伤等因素。但是,我国心肌炎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所以建议中仍保留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一直以来肠道病毒被认为是导致心肌炎最主要的病毒,在过去的20年里,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化,除柯萨奇病毒B组病毒外,细小病毒B19、疱疹病毒6型和A型流感病毒已成为主要病毒;
儿童心肌炎的诊断难点在于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个体表现差异很大,轻症患儿自觉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就诊时被发现。部分心肌炎患儿早期仅有轻微心血管症状,亦可迅速进展,甚至引起心肺功能骤停;
更新部分1新版“建议”中提出了心肌炎的诊断依据,不仅局限于病毒性心肌炎;
2新版“建议”中把诊断依据分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和次要临床诊断依据;
3CMR检查成为了主要临床诊断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
4对心电图的改变在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新的定位,强调了“新近发现的窦房、房室传导阻滞等……”
5明确了5项次要临床诊断依据;
6分别明确了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指出病毒性心肌炎在符合心肌炎诊断的基础上,具备病原学确诊或参考指标之一,即可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7对心肌炎的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了单独列项;
治疗:根据人卫版《儿科学》(第九版)的介绍,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主要分为2大部分: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
2药物治疗:
A、抗病毒治疗,疗效不确切
B、主要采取改善心肌营养的方式进行治疗: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黄芪口服液、生脉饮等;
C、通过免疫调节减轻心肌细胞损害: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D、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治疗;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