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约95%以上的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不伴有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以女性多见,50岁前为男性的3倍,50岁后为1.5倍;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多见于男性、老年患者。
本病归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的范畴。
一: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病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初期的炎症可能是结石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胆囊黏膜引起,细菌感染是在胆汁瘀滞的情况下出现。
胆囊管梗阻:胆囊结石移动至胆囊管附近时,可堵塞胆囊管或嵌顿于胆囊颈、嵌顿的结石直接损伤黏膜,以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滞留、浓缩。高浓度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引起细胞损害,加重黏膜的炎症,引起水肿甚至坏死。
细菌感染:致病菌多从胆道逆行进入胆囊,或经血液循环或经淋巴途径进入胆囊,在胆汁流出不畅时造成感染。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其他有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合并厌氧菌感染。
病理:病变开始时胆囊管梗阻,黏膜充血、水肿、胆囊内渗出液增加,胆囊肿大。
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病因病理: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生率占急性胆囊炎的5%,病因仍不清楚,通常在严重创伤、烧伤、腹部非胆道手术后如腹主动脉瘤手术,脓毒症等危重病人中发生,70%的病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学者认为是长期肠外营养、艾滋病的并发症。本病的病理变化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似,但病情发展更为迅速。致病因素主要是胆汁瘀滞及缺血,导致细菌的繁殖及血供减少,更容易出现胆囊坏疽、穿孔。
一: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症状:右上腹疼痛,开始时仅有右腹胀痛,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油腻食物为常见诱发因素。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部、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如病情发展,疼痛可为持续性、阵发加剧。常伴轻度至中度发热,通常无寒战,可有畏寒10%-20%的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特征: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可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或murphy征阳性。有些患者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murphy征阳性对急性胆囊炎的特异性为79-96%。
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男性、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与急性胆囊炎相似,腹痛症状常因其他严重疾病而被掩盖,易误诊和延误治疗。
对危重、严重创伤、及长期肠外营养的病人、出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发热应警惕本病的发生,若右上腹压痛,及腹膜刺激呈阳性。或触及胆囊肿大,Murphy征阳性时,应及时作进一步检查。发病早起超声检查不易诊断,CT检查有帮助,而肝胆系统核素扫描后约97%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所有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凝血功能、血清炎性因子CRP、PCT和ESP等检查,当病情危重时应查血气分析;同时查血清肿瘤标记物CEA、AFP、CA19-9和CA;必要时行外周血细菌学培养;在能获得胆汁的情况下,所有急性胆囊炎患者,尤其是重度感染患者应进行细菌学养。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急性胆囊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典型表现为胆囊肿大(横径=4mm)、壁增厚(=4mm)或毛糙,呈“双边征”,多伴有胆囊结石;若胆囊腔内出现稀疏或密集的分布不均的细小或粗大回声斑点,呈云雾状,则考虑胆囊积脓;若胆囊壁局部膨出或缺损,以及胆囊周围出现局限性积液,则考虑胆囊坏疽穿孔。患者伴有黄疸,怀疑有Mirizzi综合征或合并胆囊消化道瘘等特殊情况时,则应采用MRI+MRCP,以充分评估病情,急诊入院患者无法明确腹痛病因时,可采用腹部CT检查,以提供更全面信息,或怀疑患者可能有胆囊穿孔和坏疽性胆囊炎,也应及时行腹部CT检查(见图3)。肝胆系统核素扫描特异性高,可用于诊断.
西医诊断思路:
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西医治疗原则 胆囊切除术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手段。任何抗菌药物治疗都不能替代解除胆囊管梗阻的治疗措施,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正确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行胆囊引流治疗。
手术时机的选择:患者一旦诊断明确,且一般状况稳定,建议应尽早手术处理,无论病程长短。手术最佳时机为症状出现7d内,尽可能在72h以内。对于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采用延期手术,一般在6周之后进行。
手术方式的选择: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