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发作,而开学入园以来,迎来了次高峰,一旦抵抗力下降,感染手足口病,很容易在班级内造成多人传染。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有出疹症状就怀疑是手足口病,医院,但检查后,发现是荨麻疹、疱疹性咽峡炎或者水痘,“假手足口病”不仅增加了就医压力,还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往往会和水痘、丘疹性荨麻疹、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口腔炎、猩红热等混淆,如何辨别真假手足口病?和其他类似疾病进行区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观察,慧眼识“真·手足口病”。
●高发群体●
○手足口病:6个月~5岁儿童
○水痘:2~6岁儿童
○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
○疱疹性咽峡炎:1~7岁的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
○疱疹性口腔炎:多见于6个月~3岁儿童
○猩红热:主要发病年龄是在1~10岁
●高发季节●
○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在4~7月,其次是秋季
○水痘:冬春季多见
○丘疹性荨麻疹:夏秋季节容易高发
○疱疹性咽峡炎:夏秋季节
○疱疹性口腔炎:无明显季节差异
○猩红热:全年均可发生,以冬季及春季多见
●起病原因●
○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丘疹性荨麻疹:过敏性疾病,多与某些昆虫叮咬或吃了高蛋白的鱼虾海鲜等食物引起胃肠障碍有关。
○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
○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猩红热:A疱疹性咽峡炎组溶血链球菌感染。
●出疹特征●
手足口病
大米状的椭圆形白色水疱,周围有红晕,看起来比较干瘪,不痒。
水痘
米粒大小,红色痘疹,几小时后变成明亮如水珠的疱疹,个头稍大且皮薄,有痒感。
丘疹性荨麻疹
呈皮肤色或淡红色或淡褐色,摸起来较硬,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
疱疹性咽峡炎
咽峡部黏膜长了灰白色的小疱疹或者浅表溃疡,会很痛。
疱疹性口腔炎
口腔内多部位黏膜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透明小疱疹和溃疡。
猩红热
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
(*图片整理自网络资料图)
●出疹位置●
○手足口病:多见于指腹、手掌心、脚掌心、口腔等部位,躯干很少。
○水痘:全身性的,最密集的部位是前后胸、腹背部,而面部、头皮上、脚底下,手指和手掌上也可出现。
○丘疹性荨麻疹:可群集或散布,多见于胸背和四肢。
○疱疹性咽峡炎:口腔内咽峡部,仅在口腔内。
○疱疹性口腔炎:颊黏膜、舌、牙龈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
○猩红热: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
●高发群体●
○手足口病:6个月~5岁儿童
○水痘:2~6岁儿童
○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
○疱疹性咽峡炎:1~7岁的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
○疱疹性口腔炎:多见于6个月~3岁儿童
○猩红热:主要发病年龄是在1~10岁
●其他症状●
○手足口病:低热,还有流涕、厌食、咽痛、腹痛等全身症状。
○水痘:分批发出,形态多样,发热一般不超过39℃,瘙痒轻。
○丘疹性荨麻疹:常伴有剧烈瘙痒,严重者可有局部化脓、附近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不适。
○疱疹性咽峡炎:高热、流口水、不爱吃饭,嗓子痛,症状严重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呕吐甚至抽搐。
○疱疹性口腔炎:多有发烧,头痛,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局部疼痛伴流涎、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
○猩红热:舌头背面及两侧乳头状的突起增大变红,晚期舌苔消失舌乳头增大,似草莓状,有时也叫杨梅舌。
●传染性●
○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空气、饮食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
○水痘: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
○丘疹性荨麻疹:不具有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比手足口病小,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疱疹性口腔炎:有传染性,一般通过唾液传染。
○猩红热:有传染性,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最主要的症状是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手足口病不可怕,可怕的病情急剧恶化,出现重症!我们知道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但是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如何在关键时刻,阻止孩子病情恶化为重症呢?
对于手足口患者,一定要认真观察神经方面表现,比如是否反复哭闹,嗜睡,手足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此基础上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应该考虑神经源性肺水肿。
专家说·辨手足口防重症
课程简介
○本期主题:鉴别真假手足口及手足口病重症防治
○授课讲师:儿科副主任医师李静远
○授课时间:年9月30日20:00
报名方式
1、打开孩子王APP,进入妈咪社,首页点击课程即可进入。
2、点击文末,立即报名。